作者:郑千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24 16:10:40
选择字号:
遥想华夏 感念慈祥 《遥感中国》出版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600余幅精致的遥感图像汇编的集册。
 
它,是铺天舒展、浩然当歌吟的长卷,是精美绝伦、蓬荜也生辉的画轴;
 
它,是一段意蕴深沉的科技发展史截面,是一道璀璨夺目的智慧结晶体光华;
 
它,是浓缩的华夏江河湖海,壮哉如斯,美哉如斯;
 
它,是映象的神州高山峡谷,雄哉如斯,伟哉如斯;
 
它,是见证祖国沧海桑田、日新月异巨变,一份翔实、公正的科学判读;
 
它,是奏响和谐社会乐章,旗帜迎风飘扬,一段优美、雄壮的华彩旋律;
 
它,是大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映射,是新中国六十年辉煌复兴路的鸟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伟人毛泽东当年写下的这一诗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度完美地结合,形象地抒发出中国人民气纳寰宇的雄心壮志。
 
如今,在缥缈的“九霄”云外“遥看”,我们开展对地观测,有护卫和平、祈盼安康那明亮异常的“火眼金睛”;
 
如今,在星汉的“高地”之上“巡天”,人类聚居的地球只是一个村落,我们将地球压缩成“数字”,解码为“数字”,称之为“数字地球”。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中国科学院党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2007年11月,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绽春华,捧秋实。这本沉甸、凝重、丰厚、朴实,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题写书名,精选汇编的《遥感中国》图像集册,作为中国科学院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珍贵礼物,寄托着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深情与挚爱——那是赤子对母亲温暖怀抱呵护的眷恋,是赤子对母亲含辛茹苦养育的感恩。
 
 
“遥感”(Remote sensing),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遥感”神通。
 
人类通过百多年来的大量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要得到完整而又肉眼直观的遥感影像,需要对庞大的信息数据进行技术处理。若要对信息加以使用更是如此。该技术被称为图像处理,包括各种可以对像片或数字影像进行处理的操作,包括图像压缩、图像存储、图像增强、处理、量化、空间滤波以及图像模式识别等。
 
我国航空遥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60年。当时中科院北京地理研究所成立了“航空像片综合利用实验室”,利用中科院购买的两架遥感实验飞机,建立了昌平实验站,开展地物波谱研究。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云南腾冲的航空遥感,是中国遥感事业的一个里程碑。靠着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我国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在未能发射我国卫星之前,就提前开展了国产遥感仪器的检测和卫星遥感的模拟实验,在时不我待的国际竞争中抢在了时间前面。
 
提起我国的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就不能不提起我国遥感界的一代宗师、2008年已故的陈述彭院士。
 
1957年,正值37岁年富力强的陈述彭先生,大胆打破传统地图的观念,设计编制《中国地形鸟瞰图集》,从不同视角和高度俯瞰地球,以三维立体彩色晕渲展示中国自然区域的地理景观,手工彩绘25幅,出版后在国内引起强烈轰动。1998年,美国地理学会为此授予陈述彭教授O.Miller金质奖章,称其为“在发射人造卫星以前东半球第一位创作这种意境地图(Mental Map)的科学家”。
 
1972年陈述彭先生出访墨西哥,参加“人类与科学”大会,他以战略科学家的敏锐视野,开始关注并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的发展。1975年率先在我国引进陆地卫星影像(Landsat),用于编制1∶400~1∶250万比例的全国影像地图,并彩色印刷1∶50万比例的分幅陆地卫星影像图,在国内外推广。
 
1968年,美国阿波罗—8宇宙飞行器发送回了第一个地球影像,人类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各主要航天大国相继研制出各种以对地观测为目的的遥感卫星,并逐步向商用化转移。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的新阶段,以及科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目前我国的遥感技术得到蓬勃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黄金、煤矿、铀矿等资源遥感、城市环境评估与规划、管理;三峡、二滩等水电站建设,江河洪涝预警、分洪、地质、地震救灾、森林防火、海洋渔业,赤潮预告等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和显著经济效益。
 
“我国遥感卫星,已经在西部大开发、保护海洋权益、保护领空等许多国家任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落实‘五个统筹’的方针,还会继续、及时提供信息服务。”“神舟载人飞船成功返航,绕月探测计划正在进行。我国已跻身国际航天俱乐部的先进行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陈述彭先生2004年以其耄耋之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激情满怀地作了科普介绍。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的科学思想库,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目前正在前瞻性地规划中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其中包括要构建支撑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系统认知环境演变规律,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我国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发展相关技术、方法和手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要构建我国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大幅提高我国海洋探测和应用研究能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空间科学与技术探测能力、对地观测和综合信息应用能力;要构建我国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发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防范技术,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
 
“遥感”,顺应时代奔涌的潮流,被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激流湍泄,浪花飞溅。
 
 
就像我们生活中拍摄的照片一样,遥感图像同样可以“提取”出大量有用的信息。从人物照片中,我们可辨别出人的头颅、躯体,以及诸如眼、鼻、口、眉毛、头发等信息;从遥感图像中同样可以辨别出很多信息,如河流、湖泊、水库、盐池、鱼塘等水体,如森林、果园、草地、作物等植被,如田野、林地、村落、民居、沙漠、海岸、荒原、雪山、丘陵、沼泽等国土。从那些高精度的遥感图像中,甚至还能辨别出一些比较细微的物体,如一棵树、一个人、一幅交通的标志图、一个球场的竞赛线等。
 
大量信息的提取,无疑决定了遥感技术的应用广阔,如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海洋资源调查、测绘、考古调查、环境监测和规划管理等。
 
由于现代遥感技术借助飞机、雷达、卫星,能从人们一般不能企及的高度去“拍照”,故从宏观视野上,也有着一般肉眼所完全不能及的优势。
 
我们难忘“遥感”:当年由徐冠华院士领军,完成三北防护林带管理信息系统,对我国可再生资源的调查和利用,作出了科技成功支撑的范本。
 
我们难忘“遥感”:江河洪涝预警系统在洞庭湖和黄河中下游试点,后来还与加拿大CEDA、意大利世界实验室合作,并曾在孟加拉等亚非21个国家推广。
 
我们最是难忘“遥感”:1998年我国遭遇特大洪水,中科院电子研究所自主研制的航空(机载)测视雷达,在阴雨绵绵的天气下,全天候、准实时地监测了洞庭湖、鄱阳湖的淹没面积,实验成功。把预警时间缩短到4~8小时。以后遥感在淮河蓄洪、松花江排涝、荆江分洪中,都用为防灾、救灾业务系统,并发挥了巨大的应有作用。
 
我们更是最为难忘“遥感”: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迅速反应,很快就开始接收四川灾区的卫星遥感数据。5月14日,该中心所属的两架遥感飞机抵达重庆江北机场,开始每天起飞,对灾区实施同步监测,并及时传回数据。过了几天,中科院高层领导带领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领导等一行,连夜驱车数百里公里,携带着与地震灾情相关的第一手遥感图像及资料,送到当时正在什邡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手里。
 
汶川大地震造成地上的条条裂纹如凶恶雷电劈开的累累伤痕;堰塞湖中的塌方滚石如健康肌体中的血栓和血管硬化,令人触目惊悚,忧心忡忡!
 
难忘啊难忘!我国最高空间分辨率的机载雷达遥感技术就在中科院。党领导着我们在抗震救灾中万众一心,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和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遥感研究所等协同作战,及时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送交了多份《灾情摘报》,为高层决策提供了权威的科学依据。
 
难忘啊难忘!2009年6月4日,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不辱使命,两架高性能航空遥感飞机载誉返京,利用将近1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后,对灾区环境变化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遥感监测任务。遥感灾区冷与热,杜鹃来春已绽放!
 
 
从这本《遥感中国》图像集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表情”。
 
人当然是有表情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
 
人肯定是有表情的。因为人是有灵性、有爱憎、有思想的血肉之躯。
 
一幅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极强的人物肖像油画,肯定也会重在刻画人物的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事实上,许多遥感图像可以看作“油画”。遥感图像着色的凝重、古朴、皴厚、雄浑,与油画的浓墨重彩堪比肩。而且,遥感图像和许多优秀的油画一样,给人以强烈的感官上的刺激和印象,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包括温故知新、回眸历史的收藏价值。
 
从这本遥感地图集册,我们显然可以看到的,是祖国母亲的“中国表情”。
 
在这些遥感图像上——
 
那一条条绿色,如母亲皮肤下搏动的脉管;那一抹抹红色,如母亲脉脉含羞的腮红;
 
那一派纯洁真诚的蓝色,如母亲灵动的明眸;那一道洁净秀丽的白色,如母亲端庄的皓齿;
 
那在祖国版图上的高山,是母亲硬朗的骨骼;
 
那在祖国版图上的森林,是母亲飘逸的长发;
 
那在祖国版图上的土地,是母亲健壮的躯体;
 
那海域,那城市、那乡镇,那湖泊、那街道、那高楼、那花园……则或可以看作是母亲倔强高昂的头颅,以及她那靓丽端正、令人神往和羡慕的五官。
 
当然,也有由于母亲一路走来,磕磕碰碰所留下的青淤,蚊虫叮咬残存的红肿疙瘩,以及长年辛勤耕耘劳作在身上的些许伤痕。
 
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她饱经沧桑,但英勇无畏;我们思念的祖国母亲,她风姿绰约,且光彩照人。
 
出版此《遥感中国》图册,我们不由遥想华夏崛起。
 
出版此《遥感中国》图册,我们自当感念母亲慈祥。
 
《科学时报》 ( 2009-9-25 B2 科苑走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