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保国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11 0:55:58
选择字号:
陈仙辉:一位严厉的“全天候”导师
 
他在教学科研一线默默耕耘了20多年。
 
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临界温度达到43K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相关成果连续入选2008年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世界十大科学进展、美国物理学会和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物理学重要进展、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等。
 
近日,他又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
 
他就是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仙辉。
 
“这些成绩的取得,有我研究生的贡献。”陈仙辉告诉记者,他的研究小组就是他和他的弟子。
 
因为责任,所以严厉
 
严格,甚至严厉,是陈仙辉学生对导师的普遍评价。
 
博士生刘荣华从去年开始研究一种铁砷超导新材料,整整作了一年的实验,获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超导体积含量比较低,陈仙辉不让他急于写论文,要求做到超导体积含量很高时再写。有同样经历的还有2007级硕士生谢雅丽,她从去年3月开始研究一种铁基新材料,直到现在仍然是每天泡在实验室里。
 
对于实验数据,陈仙辉的要求几乎苛刻。实验结果出来后,他要求多次重复,做到确定无疑。“他经常对我们说,你的解释可以不对,但实验结果不能有丝毫错误,这是做实验科学的必备素质。”刘荣华说,对实验结果,陈老师经常问他们:“你能确定吗?”“你能拍着胸脯说是正确的吗?”
 
对低年级研究生写论文,陈仙辉把关极严。从指导搭建论文框架,到最后成文,至少反复修改六七遍。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陈仙辉的硕士生一般在二年级时就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现在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坚持?”记者不禁问。
 
“不管社会风气怎样,只要读我的研究生、进我的实验室,我都会严格要求,这是对学生的前途负责。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以后可能就没有竞争力。”陈仙辉说。
 
一面是师长的严厉,另一面是父亲般的爱,所以陈仙辉与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他目前带有9名研究生,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除了国家和学校发的助学金和补贴外,陈仙辉每个月另外给每个学生补贴几百元;有国际学术会,他尽可能让学生参加,仅今年7月和8月,就有6名弟子到韩国、日本参会;学生想出国,他就写推荐信给同行,曾获得“宝钢特别奖”的博士生吴涛,就是今年被推荐到法国格勒诺布尔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的。即使毕业后远赴大洋彼岸,一些学生还时常与陈仙辉联系,在选择科研方向、实验室等方面征求他的意见。
 
10多年来,陈仙辉培养了10名博士、5名硕士,少而精。“近年来,不少国内外教授向我要学生,可我没有那么多。”陈仙辉自豪地说。
 
“两会一谈”,逼你成长
 
十分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陈仙辉指导学生的一个特点,他的弟子到高年级时独立工作能力都很强。2001年至2003年,陈仙辉在美国做访问教授,实验室交给了博士生李世燕,李世燕带领师弟师妹们把各项工作运转得有条不紊。于今,李世燕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
 
这种能力的形成,与陈仙辉坚持了10多年、让学生颇感压力的“两会”(组会、文献报告会)密切相关。在中国科大理化大楼18层,有一间约40平方米的房间,这是陈仙辉弟子们的自习室,也是“两会”的地点。每隔一周,1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都要把自己最近的研究进展做成PPT,向大家报告。陈仙辉坐在一角,不时插话、提问、提建议,目光炯炯,思维敏捷而开阔,学生常被问得如坐针毡。学生如有不同看法,也会当场提出,师生间平等地讨论交流。
 
这周是组会,下周就是文献报告,交替进行。每次,由两名学生在研读大量文献后,报告某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哪些是别人做过了的,还有什么问题,研究热点是什么。学生逐渐掌握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找研究方向的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他同学也在短时间内分享了丰富的知识,扩大了眼界。陈仙辉同样坐在一角,认真倾听,不时插话、提问、分析,与同学们讨论,以期发现新问题、新方向。
 
“这就要求你平时必须刻苦努力,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否则就会出现尴尬。陈老师目光敏锐,哪怕是很小的问题都能发现,我们感到压力很大。但更大的是收获,能及时整理实验数据、理清思路,现场又得到了指导和启发,思路会更加开阔。”谢雅丽笑着说。
 
此外,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陈仙辉都要约一到两名学生到他办公室面谈,讨论工作、了解情况。“陈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展了如指掌,加上丰富的经验,他指导学生非常有针对性,常常迸发出令人叹服的灵感。”刘荣华说。
 
以实验室为家的“全天候”导师
 
除了吃饭、睡觉和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陈仙辉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与学生一起度过的。不仅白天如此,一吃完晚饭,他又到实验室,直到夜里11点大楼关门。出差回校,不管多晚,他都要到实验室看一看。
 
陈仙辉为研究生主讲《超导物理》。而更多的时候,他陪着学生作实验,不时告诉学生哪些数据重要哪些不重要、应该如何改进。“有的实验结果他特别想知道,就在实验室一直等你。”刘荣华说,有时作出了好的结果,半夜打电话给他,他都很兴奋地跑到实验室里来。
 
2008年2月,日本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临界温度为26K(零下247.15摄氏度)的新型超导材料,引起陈仙辉的高度关注。他当天就与几名研究生成立攻关小组。经过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拼搏,陈仙辉小组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临界温度达到43K(零下230.15℃)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氟掺杂钐氧铁砷化合物,突破了39K的麦克米兰极限。陈仙辉写完论文,已是3月25日凌晨3点。这项成果发表在《自然》上,成为2008年全世界最具影响和被引用最多的5篇论文之一。
 
多年的勤奋积累和严格要求,换来了累累硕果。2008年以来,陈仙辉研究小组在铁基超导体研究领域,在《自然》上发表论文3篇、《自然·材料》1篇、《自然·物理》1篇、《物理评论快报》9篇、《美国化学会志》1篇……
 
做科研、指导研究生已是超负荷运转的陈仙辉,每年还坚持为本科生主讲《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这门重要的专业课,每年指导5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每年有5名本科生进他的实验室学习作科研。对本科生,他同样严格要求。少年班2006级学生何宇进实验室一个学期后,就从一名作实验经常出错的生手,成为比较独立的科研合作伙伴。何宇与师兄合作,今年上半年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最近又有一篇论文投给了《物理评论快报》。
 
认真、坚持、激情、低调的陈仙辉,深深影响了他的弟子。“我从陈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他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偶然中的必然。这种坚守精神,对于做基础科学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刘荣华说。
 
《科学时报》 (2009-9-11 A2 国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从海子山出发!
他耗时30年,找到“万年不变”之地 丝绸之路曾延伸至偏远的高海拔城市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