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燕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8-27 10:13:01
选择字号:
秦伯益院士:灯下补写未完书


《秦伯益游记——美兮九州景》,秦伯益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定价:260.00元
 
近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秦伯益先生按照自己的选择安排晚年生活之后创作的第一本书《秦伯益游记——美兮九州景》。作为秦伯益10年壮游的第一本书,出手不凡,极其厚重。秦伯益以一个学者的方式,以一位游历者的心态,以传统知识分子的视角,以个人之力完成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
 
笔者采访过很多中国的科学家,具有个性、特别是“鲜明个性”的并不多。最“普遍”的个性就是勤奋、执著、诚信、低调、淡泊、内敛等。曾经一次次探讨,就科学家的个性问题与海外的科学家和研究科学史的专家们探讨,为什么国外的科学家更有个性?科学家的个性是怎样呈现出来的?
 
秦伯益院士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的例外。
 
他特立独行、个性张扬、不愿随俗、敢为人先。秦伯益在72岁时请求退休,迄今为止是全国两院院士中唯一获准退休的人。他在古稀之年恢复了“自由身”。持续10年,一人独游,踏遍祖国名山大川,寻访历代人文胜迹,创造了一次新的“前无古人”的记录。
 
他“口无遮拦”,语出惊人,为人做派与他科学家、军级干部、少将军衔、院士等等“名号”颇不相符。他的“院士不是花瓶”,“不能永葆青春,但要永保清白”道出了目前院士的处境与心声;他的“从应试教育到应试科研”,惟妙惟肖,鞭辟入里;他对中国科技 “虚火”、社会“浮躁”的批评,言辞真切,快人快语。
 
他以社会意义和精神自我考量权力、地位和名衔的价值。他早就宣称自己“社会兼职只退不进”,近10年来,甚至科技界一些领导邀请他参加的各种评审、论证和鉴定等会议他也是“敬辞”。但他愿意“以一个自由撰稿人的心态”写作,愿意“像古代文人那样以普通百姓身份在普通百姓中间行走”。他的讲演说得明白,讲得透彻,其中很多语言脍炙人口。
 
刚刚辞世的任继愈先生评价秦伯益“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既忧国忧民,又有军人的爽直”。秦伯益自己说,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子的:关心国家大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言无忌、不在乎别人怎样评论自己。网上有一段对秦伯益的点评:专家论道、名士行吟、高谈阔论、旨意深远,有沛然文采,兼儒雅精神。
 
秦伯益的书房,体现了秦伯益现在的精神追求:其中一面墙上挂着程天民先生赠送的书法,联句由秦伯益照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名联改就:“花间坐消无事福,灯下补写未完书。”
 
□海燕
 
《美兮九州景》:为国家名胜古迹留一份记录
 
近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秦伯益先生按照自己的选择安排晚年生活之后创作的第一本书《秦伯益游记——美兮九州景》。作为秦伯益10年壮游的第一本书,出手不凡,极其厚重。它不仅形式上装帧精美,全部铜版纸彩色印刷,且在内容设计以及游记写作体例上都是一次新的创造:为当代中国的名胜古迹留一份记录。
 
书中共40篇游记,收录了2568张彩照。还编了按省市和按笔画的两套索引。秦伯益以一个学者的方式,以一位游历者的心态,以传统知识分子的视角,以个人之力完成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
 
壮游山川是《美兮九州景》的成书基础。秦伯益用最近的10年时间,将中国37个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景点,20个世界地质公园,1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87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30个国家遗产全部游遍。此外,他还游历了中国历代相传的20个“天下第一”,游览了不计其数的省市级的名胜古迹。秦伯益说:“大概还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中国游览了那么多的名胜古迹,现代没有,古代也没有。”
 
这种“遍览群贤”的游览计划,不知道秦伯益是什么时候开始拟定的。而在5年多前,也就是秦伯益退休开始专心致志安排旅游以后,他有了“江山胜景,不敢自专”的念头,有了要写一部游记的计划,此后,很多名胜古迹秦伯益又再次游历,或补拍照片,或感知细节。
 
这本书要怎样写?秦伯益颇费了一些脑筋,他不仅调查了旅游图书的市场,而且读了古今中外的旅行家、地理学家的很多文章。“我比较了历来的游记,选择怎样在我的游记中表达我想要表达的。”秦伯益说。现在秦伯益的这本书既不同于传统的游记,游一个地方写一个地方,也不同于按省市地域划分的旅游景点工具书。秦伯益站在全国的角度,挑选了40个自己真正有感受、有意义的专题,进行评说和谈论。这40篇游记中除了“瀑布”、“塔”、“园林”、“雄关古道”等经典风景外,还有“美的残破”、“难解之谜”、“旅途好景”等妙趣横生的专题,读来生动有趣。秦伯益说,这要归结为自己游得多、游得广。这本书在每一专题中横写全国风景,杂写千年陈迹。这些夹叙夹议的游记,包含着作者的见识与哲思,内涵丰富,笔力遒劲。正如秦伯益的一位好友发表的感慨,像秦伯益这样前无古人的壮游,除了兴致、健康、经济和自由外,还要有本人的人文兴趣和人文积累,这些也同样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游记中。
 
书中的每张插图都由秦伯益在当地亲自拍摄,为了一张壶口瀑布的照片,他先后去了三次。每篇文章不假手他人,不杜撰场景,不回避矛盾,不隐瞒观点。虽然秦伯益的视角是“横写杂写”,心态是愉悦身心、满足好奇,但他对待旅游和对待这本书的创作却没有丝毫的“游戏”之态,反而让局外人感到“累”:用一种专业的、科学的、做学问的方法来做。只要看看秦伯益工作室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在秦先生的家,专门辟出一间居室作为自己的工作室。有整整两个书柜存放着他从书店及各个景点买来的旅游书籍。书柜下面是整整齐齐的40来个大牛皮纸袋,里面是按省市或专题存放的剪报、书摘等资料。最让笔者“开眼”的是秦伯益存放照片的柜子,是两个与图书馆内一样的卡片柜。秦伯益最初用胶片拍照的时候,每一次旅行归来,都按规格统一冲洗出来,按日期、景点分门别类整理好。截止到现在,秦伯益共拍摄了两万余张照片。当笔者感叹:“那要花多少时间啊?”秦伯益却说:“这些都是资料啊,是靠死功夫积累的。”
 
是的,秦伯益是怀有一种使命来做这件事的,那就是“留存一份世纪之交我国主要名胜古迹的记录”。据了解,刚刚辞世的任继愈先生非常看好秦伯益这份具有档案价值的照片,希望能够入藏国家图书馆。就在今年初,任老看完了这本书的书稿和带图的清样,愿意为本书作序,遗憾的是他不久就因病住进医院。这大概成为任老最后一篇没能完成的序言。
 
“我写这本书是很费劲的。”秦伯益说,“我觉得几乎要有百科全书的功力才能写好这部书,我不具备,所以要查阅很多资料来做。”正是怀着这种谦逊的精神,秦伯益在这本书写好后,除出版社的多位编辑校对外,还特别请了《咬文嚼字》杂志编审金文明先生审校把关。主动找金先生挑错,这在秦伯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他出版《漫说科教》时,就有两篇文章请金先生把关,这本书是早就有约在先。此外,本书还请了秦伯益自己的老同学、文学教授王芸以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编校陆风山先生进行把关。“因为这本书涉及地学、文学、历史等众多方面,我希望它不出现硬伤。”秦伯益说。即使这样,这本书在第二次印刷时又发现并改正了初版中的个别错误。最近竟又有一位13岁的初一学生看出了一处错误,秦伯益闻过则喜、不耻下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正是一位科学家做学问的态度。
 
名门之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
 
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古代文人情结的秦伯益,是距今900余年的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代——第36世孙。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博雅脱俗,文才过人,风流潇洒,诗、词、文、赋自具特色,颇受欧阳修、苏轼等人推崇。民间很早就有多种关于秦观的传说和轶闻。美籍华裔作家秦家聪追寻描绘锡山秦氏家族900多年间传承故事的报告文学《秦氏千载史》,就摆放在秦伯益客厅的书柜中。“我去香港时与他见了面,这本书在全世界已经订售了10万多册。”秦伯益说,可是在大陆出版时却变成了一本薄薄的面目全非的书。在不久前的一次研讨会上,秦伯益还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不会被西方文化‘化’掉的,起重要作用的还是我们自己。”
 
令人感慨的是这绵延不绝、血脉相承的文化力量在秦伯益身上的体现。“三四年前,族内老人刚刚修完新版秦氏家谱,我的书房里就有一套”,秦伯益以自己的“出身”而自豪,他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无锡秦氏,世代书香,诗礼传家。”在刚出版的这本游记中“园林”一篇秦伯益写得饱含深情,他小时候在家乡无锡,常常去秦氏家族的私家花园——著名的寄畅园(1952年捐献给国家)游玩。然而,他对家乡园林中独有韵味的品味,对它所蕴涵的意境的体察,也是后来渐入老境的事情,“即使要读懂本乡本土的园林也要用一生去感悟。”秦伯益感叹。同样,秦氏家族一代代薪火相传的文人风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秦伯益的父亲在抗日战争前是无锡的开业律师,抗战八年,父亲宁肯歇业从教和家人过清苦的生活,也不与敌伪司法机构沾边。那时候,秦伯益正是由童年向少年迈进的时候,父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熏陶,给秦伯益以精神上的启蒙。让秦伯益印象最深的,是1944年的某个夜晚,日寇实行灯火管制,大上海十里洋场一片漆黑,身患重病的父亲把秦伯益叫到床边,讲解陆游的《示儿》诗,这一幕让秦伯益永远难忘。“就在那个晚上,我结束了我的童年,突然感到长大了。国家山河破碎,家庭风雨飘摇,我立志要成才,要医人医国。”秦伯益说。
 
就在秦伯益高中期间选择学医后,父亲将自己“宁当名律师、不当红律师”的信条送给秦伯益:希望他“宁当名医师,不当红医师”,告诫他不要当生意很忙、赚钱很多很走红的医师,而应该当医理精湛、操行良好、以能解决疑难病例而著称的医师。
 
父亲,或者说家族抑或说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秦伯益做人、为学的影响,浸透在他的生命之中,延续在人生历程的时时刻刻。它是一种洒脱、一种追求自我、向往自由、一种世事洞明、一种求真务实。
 
例如,秦伯益在1965年初至1972年底将近7年时间没有工作,全家下放“五七”干校3年,到恢复科研工作甄别平反之时,很多人在为了平反结论上的片言只字而劳神费力,秦伯益却潇洒地任凭组织自己去纠正,他则全身心地投入科研。这使得他在15年内一连完成了三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成果。
 
1994年秦伯益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一举成功,顺利通过。“如果第一次不成,我不会再报第二次,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时也推荐过我,没有评上,我就再也不报了,何梁何利奖评选时推荐了我,那时因为是很早期,强手林立,我没有评上,后来我也就不报了。”秦伯益说。当年秦伯益在自己申报院士的资料上,写明自己的一项新药成果因为估计不足,造成社会上的滥用,他对单位领导说:“你们千万不要抹掉,这是实事求是。”秦伯益说,我绝不会像现在某些人那样,申报院士时,到处走门路,这样太没意思了。
 
秦伯益当了院领导后,有人说,你这个领导和其他的领导做派不一样,秦伯益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又有人说,你这个将军和别的将军做派不一样;评了院士以后,还有人说,你这个院士与其他院士不一样。秦伯益说:“当时我都没有介意,现在一想,那个不一样的才是真正的我。至于院长、少将、院士只是我的职务行为,那是组织上对我的认可,并不是我要刻意追求的。真正属于我的是那个不一样的我,这才是我的不变的灵魂,我的‘核’。”
 
秦伯益深厚的人文修养,在当今的科学家中是很少见的。这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熏陶,是近千载秦氏家族的影响。秦伯益说,我对文学的爱好,从我一懂事就开始了,我的家族是从事文化艺术的家族,同时也是受到秦伯益就读过的有百年历史的无锡辅仁中学的影响,钱锺书、许倬云、许智宏等都毕业于该校。该校的文学和历史老师,如同引领他步入医学之门的生物老师一样,令他难忘。
 
一种生活方式: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人做事
 
1994年秦伯益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在此之后,秦伯益“不合拍”地在文章中、发言中多次表示“谢辞各种应酬,社会兼职只退不进”,声明“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不做不必自己做的事情”,秦伯益这个70岁时发表的“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宣言”,一时间显得那样清高、洒脱,同时也显得有些“刺耳”。
 
其实,秦伯益晚年的生活选择与他是否当选院士没有关系。他没有因为当了院士而选择走这样一条路,也没有因为当了院士而放弃对这样一条路的选择。而恰恰是这个“没有关系”使秦伯益的选择尤为珍贵。
 
“我对晚年生活的选择,是老早就有的,差不多四五十岁的时候就设想,到老年,要换个活法。”秦伯益坦言,“我在部队里的工作,是责任心层次的工作,而不是好奇心层次的工作,中国科学家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一直提倡活到老,干到老,几十年如一日,要老当益壮,这在过去人才紧缺,国家急需的时候是必要的,但是,现在情形不同了。牛顿和爱因斯坦在四五十岁以后都不再做科研了,即使做也未必能够做出超越年轻时的成就。王选院士在60岁时作出他人生最后一个选择,就是‘退’。”很早,秦伯益就对同事说:“人总是会老的,当我感到我做不过自己年轻的时候了,我就不做了。当我感到我做不过现在的年轻同志了,我也不做了。那时候我差不多60岁。所以,并不是我当了院士以后,晚年生活要这样过,而是没有当院士时就有了这样的选择。”
 
难能可贵的是,当了院士并没有影响秦伯益原本对晚年生活的憧憬,他说:“很多事情我说不参加就不参加了。”这表明秦伯益的确以平常心看待院士这个称号,并没有让院士这个光环束缚住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退休计划,秦伯益很早就做好培养接班人的工作,事实证明秦伯益这种安排很明智:学生们获得了很大的活动和成长空间,秦伯益也圆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梦。尤其是退休后的5年多来,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志趣和爱好上。当有人问起秦伯益这种选择的最大好处时,秦伯益说:“最大的好处就是获得了自由,而我们这代人太缺乏的就是自由。”
 
最近10年,秦伯益风趣地给自己的生活定位为“游山玩水,高谈阔论”。他说,这8个字反映了他近10年的生活,他也力争将自己的生活限定在这8个字中,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他都可以谢绝。
 
秦伯益近些年的日程是这样的:每个月有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在旅途中。秦伯益的旅游安排都是DIY,他喜欢独游,全部自费。游览的景点、线路、住宿等都由自己策划搞定。然后打印一份详尽的日程表,包括联系电话,交给老伴一份,秘书一份,单位一份,自己带上一份。旅行归来,再按实际行程做一份修订版。几年下来,秦伯益积攒了厚厚一叠行程表。也发表了很多关于旅游的高论。不过,10年下来,游资几近百万元,似乎不是一般人可以仿效的。秦伯益却认为:“只有自己设计的旅游才能游明白;只有自己花钱的旅游才能游认真。”为此,他坚持自费独游,乐此不疲。
 
除旅行外,秦伯益经常受邀到很多高校、学会、科研和行政机关作演讲,近些年秦伯益的演讲在业内人士中出了名。有一次秦伯益在人民大会堂作《文理交融多元并举》的报告,定睛看到任继愈先生早在第一排就座,会后任先生说,喜欢你的演讲,说得透彻明白。任先生还先后三次请秦伯益到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上去演讲。是的,秦伯益的报告,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幽默深刻、妙语连珠,在科技、教育、医疗和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秦伯益都能坦诚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有人担心秦伯益的言辞太尖锐、太大胆,秦伯益回答说:“我相信群众,相信党。”
 
秦伯益家的藏书是他人文修养以及生活方式的最好展示,2007年秦伯益乔迁新居,秦伯益自己设计了方便实用的上下七层、里外两排的大型书架,上万册藏书,古今中外,经史子集充分显示了秦伯益的阅读视野。引人注目的是秦伯益的装满线装书的书架,那是“文革”后秦伯益从琉璃厂买回来的。秦伯益说:“我花了一年半业余时间,把《资治通鉴》、四书五经通读了一遍,有的还自己点校上标点。”现在,秦伯益依然每月都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购书。
 
在秦伯益的房间里,对着阳台,有一张书桌,书桌上是一盏朴素的台灯,秦伯益的台灯总是这幢楼里熄得最迟的那一盏。书桌上方悬挂着的照片是秦伯益在新疆沙漠中拍摄的三颗胡杨树,入晚,孤灯下,寒窗里,历经风雨沧桑而顽强不屈的胡杨树,正与默默写作中的秦伯益进行着无声的心灵交流。
 
“科学家的晚年,各有各的活法,没有一定之规,只要适合自己的情趣,自己觉得好就是好。如果还能有益于社会,就更好。”秦伯益最后说。
 
《科学时报》 (2009-8-27 B1 读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