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根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6-15 0:28:04
选择字号:
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的南疆,北回归线(北纬23°26′)在广西境内经过梧州、桂平、上林、平果、那坡等16个市县,长达500多公里。热带、亚热带温暖的气候,不仅为广西孕育了桂林山水那样秀美的山川,也使广西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这些热带、亚热带植物在我国应对第四次全球石油危机、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安全、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战略开发意义。
 
6月14日,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粮能源中心)启动挂牌仪式在广西科学院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黄日波,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的代表近200人出席。这标志着我国首家国家级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化研发机构投入全面建设,我国非粮生物质特别是广西亚热带生物能源资源的研发利用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章良在中心挂牌仪式致辞中说:“非粮生物质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化石能源的紧缺,生物质能源的研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化、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日趋枯竭。科学家纷纷把目光投放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外,又在生物质能上做起文章。
 
有关资料表明,地球上每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达2000亿吨,能量高达3×1015兆焦,相当于1000亿吨标准煤。生物质遍布世界各地,其蕴藏量极大,仅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生产量就相当于现阶段人类消耗矿物能的10倍。于是,生物燃料替代化石能源,成为科学工程技术人员追逐研发的重点。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玉米燃料乙醇率先在巴西、美国推行,随后加拿大、法国、瑞典等国纷纷效仿,均形成了规模生产和使用。
 
但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粮食紧张,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将研发生物质能源的目光由粮食作物转向非粮作物。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有关数据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已占世界总量的5.6%,煤炭消耗为世界第一,石油和电力消费仅次于美国,居第二。而中国又是一个化石能源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已探明的原油、天然气含量仅占世界的2.4%和1.2%;人均石油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7.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的13.2%。
 
虽然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短缺,但是生物质能源却很丰富。据理论测算,我国生物质能源约为50亿吨左右,每年仅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就约6亿吨,除部分用于造纸原料和畜牧饲料外,剩余3亿吨没有被合理利用,折合成标准煤约1.5亿吨。
 
我国曾主要以陈化粮玉米为原料建了4个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到2006年,全国燃料乙醇产量已达到144万吨,是继巴西、美国之后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应用国。随着陈化粮存量大幅降低,燃料乙醇生产与原料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保护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不再建设新的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并在《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用木薯、甜高粱、秸秆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从政策上确立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方向将坚持以非粮为主。
 
广西热带、亚热带面积为11.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热带、亚热带面积的38.5%。充沛的雨量、温和的气候为木薯、甘蔗、甘薯、速生林等能源植物的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被誉为“能源作物”的木薯在广西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这些作物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特点。
 
除陆地丰富的亚热带作物资源之外,广西还有近1600千米的海岸线和6488平方千米的浅海滩涂,每年农林牧业还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可为生物质能源生产提供充足的非粮原料资源,为广西打造我国最大的非粮生物质能源基地创造有利条件。
 
为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陈大克说:“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非粮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和利用。”
 
从上世纪末,广西就在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资源方面展开科技攻关。广西科学院围绕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和工程化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该院学科带头人黄日波率领的研究团队,在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优化酒精发酵的协同因子制剂研究开发、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007年,生物质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列入了科技部与广西部区会商内容;我国第一个年产20万吨非粮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在北海市投入生产,并在广西境内实行全封闭使用;南宁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落户南宁高新区。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一支由广西科学院联合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等科研机构、大学科技力量组成的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生物质能源研发团队已逐渐形成。
 
经过多年攻关,该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基因工程法生产异麦芽酮糖醇”等多个研究成果已成功实现工程化;一些研究成果已转化生产,产品已在区内外广泛销售,并销往荷兰、美国、韩国、伊朗等国家;已发表论文160篇,其中SCI论文40多篇,中英文专著各一部;获科技成果奖15项、专利授权58项。
 
这些科技成果为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建设一流工程技术创新平台
 
国家非粮能源中心落户广西,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高起点创新平台,为完成国家在“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任务目标、推进我国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有专家分析,未来我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重点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政府补贴;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非粮乙醇的规模化;决定燃料乙醇发展前景的关键是成本和技术。而要解决好上述问题,都离不开技术创新。
 
陈章良说,国家非粮能源中心的建立是广西科技界的大事,也是我国非粮生物能源科研和产业化的一件大事。
 
他希望自治区有关部门对中心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如何应用好中心这一创新平台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要求中心科技人员充分利用中心这个创新平台,积极申请国家课题,提高研究水平,更好地为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服务;第二,要应用这个平台,尽快地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服务企业,实现成果产业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作用;第三,要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与区内外、国内外大院、大所的合作、联系;第四,要利用这个平台,广聚人才。
 
据介绍,国家非粮能源中心是以广西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将按照“流动、开放、竞争、协作”的原则,通过上联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下联相关企业集团,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技术、管理人才,将中心建成技术研究与开发基地、人才培养和国内外技术交流基地、科研成果孵化基地。中心建成后,将以南方的木薯、甘蔗和北方甜高粱等非粮能源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成果孵化、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推动我国非粮生物质产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中心主任黄日波教授说,如果把正在兴起的我国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喻为人的“躯体”,那么,国家非粮能源中心就应成为挺起这强健“躯体”的“脊梁”。
 
他表示,广西科学院将与各协作单位通力合作,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以机制创新为抓手,用3年的时间,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水平一流、年富力强的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发团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加强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各环节的紧密结合,为我国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崛起,为实现把广西打造成我国最大的非粮生物质能源基地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时报》 (2009-6-15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