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提醒:LAMOST要注意加强控制光污染和大气污染 |
|
6月4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通过国家竣工验收。作为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LAMOST口径大于6米,其巨大的科研潜力被科学界寄予极大希望。但科学仪器的建成往往只是通向科学发现的第一步。专家表示,保护好LAMOST所在地的现有观测条件,是充分发挥“光谱之王”科研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LAMOST的竞争对手是美国的斯隆数字巡天(SDSS)望远镜,虽然它的口径只有2.5米。”北京大学天文系陈建生院士解释说,SDSS望远镜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那里的天气、大气状况都非常适合天文观测,容易获得高质量观测数据。
作为中方两名专家之一,陈建生参加了5月底国家天文台组织的LAMOST巡天计划科学目标评估工作,另有11位国际知名天文学家参加评估。
LAMOST所在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距离北京约170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实测天体物理基地。观测基地总工程师姜晓军说,随着周边城市的发展,近年来这里的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天空的背景光变亮了约20%”。
陈建生认为,如果有更好的观测条件,LAMOST可观测的最暗星天体至少能提升0.5个星等。“这意味着LAMOST能观测的天体要多出近一倍。”只有观测到更多的天体,天文学家才能更深入、准确地窥探宇宙。
光污染对望远镜观测能力的影响在上海天文台1.56米光学望远镜身上表现非常明显。“如果说我们以前可以观测100个天体,现在就只剩下30个了。”该望远镜观测基地主任邵正义说,近20年来的光污染,已使我国这台口径第三大的光学望远镜对暗弱天体的观测能力大大减弱。“目前我们的望远镜只适合观测比较亮的点源天体,而对于像河外星系这样的展源几乎无从下手。”
由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引起的霾天气更会助长光污染的威胁。陈建生说,霾天气时空气中的微粒增多,一方面会削弱星光的亮度,另一方面会加剧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的影响。“对于地势较高的天文台来说,光污染主要分布在地平线附近。但大气中微粒增多时,会有更多的背景光被散射到整个天空。”
姜晓军认为,LAMOST所在的河北兴隆目前仍属观测条件较好地区,今后需要在光污染和大气污染方面加强控制,为天文学研究保护好这块领地,确保LAMOST在巡天观测领域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