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坦诺奇在东大演讲。宋峤 摄
4月15日,“霍尼韦尔·诺贝尔全球校园行”活动为东南大学请来了重量级嘉宾——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76岁的克劳德·科恩·坦诺奇(Claude Cohen-Tannoudji)教授。他以“光与物质”为主题,与东大学子分享了他的个人经历和学术成就。在与媒体见面时,科恩教授还主动“报料”称,他与祖籍江苏太仓的华裔科学家、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是好友。
我和朱棣文是好友
1997年,科恩·坦诺奇与朱棣文、菲力普斯一起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一起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我的研究地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而朱棣文在斯坦福大学,但我们私下是很好的朋友。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他还把自己的父母带来了,他们一家人用中文交流。”科恩·坦诺奇说。在他的眼中,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浴下成长起来的,是“厉害的”美国第二代移民。“他不是那种木讷型的科学家,他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充满风趣的人。”科恩·坦诺奇说。
培养学物理的兴趣从5岁起
在中国,不少中学生认为物理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科恩·坦诺奇教授说,中学生对学物理没有兴趣,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应该说各个国家都碰到了难题:高中生毕业后很难再对物理有兴趣,难以投身于物理研究中。科恩·坦诺奇教授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或者科学的兴趣应该从娃娃抓起。5岁开始,家长可以培养孩子学习观察现象、描述现象甚至解答现象的兴趣,并要在动手过程中学会这些。“不该把物理当作公式去死记硬背,一定要边实验边领悟内涵。”科恩·坦诺奇教授指出,老师改变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点。“别再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而是让学生们尽量多地动手实验,培养学物理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目前在法国、英国、越南等地非常流行。”科恩·坦诺奇还建议,各大院校建设一批科学博物馆,鼓励学生在参观博物馆中找到兴趣点。
想得诺奖先要做好研究
“仅把目光锁定在诺奖上是不对的,重要的是研究者对知识本身的热爱。”科恩·坦诺奇在回答记者提出“您能获诺奖的关键是什么?”时说,自己当初选择物理研究时根本不知道诺贝尔奖这回事,“我更多的是关注我做了什么,做得好不好,而不是把诺贝尔奖作为目标去追求。”谈到中国人何时能获诺贝尔奖时,科恩·坦诺奇表示肯定会得。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国家有优秀的研究中心,能吸引足够优秀的人才组成科研团队。“今天我到东大,看到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我相信中国人已经具备了获奖的第一要素。接下来,需要有一批非常有热情的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研究中。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我从进入实验室到获奖,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科恩·坦诺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