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由于某些原因,科学家的原创研发的积极性正在被消磨,原创发明到产业一体化的进程也逐步放缓。虽说每年两会期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科学家研发积极性的讨论,科学界广泛关注,但在法律体系、市场环境、文化氛围、保障人才、知识技术源头等方面不健全的情况下,还是很难彻底扭转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王习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编者注)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我敬重那些在科研最前线的科学家,他们在许多困难面前还是尽心尽责地搞发明,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如果创新成果被别人抄袭、侵权,而维权又面临各种困难,会打击科学家的创新研发积极性。”王习三建议,要改善科学家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创新保护方面的条例实施性和操作性要加强,同时各级领导要多方位地跟科学家面对面地接触,解决科学家研发的“后顾之忧”。
原创科研的尴尬地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用技术发明更是重中之重。这方面的发明往往实用性较强,市场应用也很广泛。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中国发明协会名誉副理事长曹培生研究员,自筹经费发明的“非线性振动临界萃取技术和装置”,既保持生物的活性物质,又使萃取物被加工成多肽小分子结构,非常易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被称为植物萃取技术的一个创举,得到了中国发明协会、科技部、国家中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推荐。其设计制造的新设备的生产效率就相当于一台8吨罐提生产设备的效率,加工一罐只用7度电,而传统的则需要2000多度电。然而,时至今日,其产业化之路依然存在不少的难题。
据专家介绍,植物“非线性振动临界萃取方法和装置”可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将带动中药、保健品和食品等行业生产方法的重大创新,使中药生产的现代化和功能食品的质量与国际接轨,带动种植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和中药制造业等联动发展。
曹培生是通过成立科学家联盟,建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企业加盟的改革思路,自筹资金搞原创性发明。然而,王习三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关于国家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信贷支持、风险基金、成果价值评估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由于曹培生此原创性发明并没有在单位立项,发明创造属于个体,在现有体制下,资金只能投给某个单位。类似曹培生的许多好的原创性发明,难以得到支持,深深伤害了科学家的自主创新积极性。
中科院物理所老所长、全国政协老委员聂玉昕曾说这是一个“拿到经费的出不了像样成果,能够出成果的又拿不到经费的怪圈”。
民间发明家步履维艰
有广大群众投入到创造发明活动中去,才能形成科技发展最雄厚的基础,每一个发明人都应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这对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民间发明家从发明到产业的转化更是艰辛,搞发明没有经济力量支持,研发中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中国的民间发明者的研发费用,绝大部分来自个人的生活费用,想让研发费用多点,就得压缩生活费用,这直接导致了发明人生活趋于困难。
在去年的高交会上,很多民间发明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并对记者诉说,他们通过艰辛的劳动获得专利权后,随之而来的不是喜悦,而是等来了巨大痛苦。一般来说,个人专利转化必须得到大额融资才能继续生产,而得到大额融资的途径,一是找风险投资资金,二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立项。风险投资公司所需要的资料复杂,如专利介绍、市场调研、各种计划书等,个人财力几乎无法全部满足,于是大多数发明者放弃了这条途径。而立项融资对民间发明者而言,也有难言之隐,政府虽然承认民间发明者,可在具体优惠条件上,却和科研单位发明者有所区别,个人想得到政府融资的几率非常低。
有关专家认为,要提高发明家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我国知识产权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知识产权评估的法律严重不足,缺乏科学评估知识产权的意识,导致评估方法不科学。在评估对象不同时,评估方法也不相同,容易产生分歧。其次,要促进被认可的发明一体化产业运行的落实。但这一点,不是通过政策、法规可以立即扭转的,不仅需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发明家提高各个方面的条件,让市场来检验与决定。
为此,王习三呼吁,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评价体系,使知识产权人明确所拥有知识产权的价值,从而增强保护意识。
《科学时报》 (2009-3-13 A2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