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潘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3-9 0:59:31
政协委员呼吁:将国防科技用于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3月2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在两会上,几位来自军工企业的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希望建立国家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的高技术应用于应急救援,造福百姓。
 
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地质环境复杂,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疫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杨宝奎认为:“国防动员体系作为国家总体应急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双重功能,能够在突发性自然灾害面前有所作为。”
 
“防灾减灾日的设立,表明了国家对应急救援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实际上,除了重大自然灾害,我们还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公共安全。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应急救援保障工作的主体。”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院长宋欣对《科学时报》说。
 
“应急保障体系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物,在其完善中发挥国防技术拉动民用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没有具体部门牵头,军工企业显得很迷茫,科研成果不能只放在实验室中,一定要运用起来,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宋欣说。
 
宋欣认为,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目前,可用于应急救援保障的产品很多,但是比较零散,必须形成体系。这就需要有一个国家行为,对此进行立项、研究、推广和应用。
 
因此,委员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尽快完善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统一领导、分工管理、协同配合的具体责任内容,推进行业相关标准和行业许可的制定工作;二是尽快制定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化投入,鼓励和支持有基础的军工企业研制生产高效能的应急救援装备,并实现专业化、系列化、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强应急救援装备的统一储备采购管理工作,重点选择国内企业研制生产的成熟产品,积极推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推动军工骨干企业参与研发
 
委员们认为,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联合研发体系,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有关企业联合攻关,是实现此项工作的重要突破点。
 
“国家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是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救援的效率和模式。”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25所技术专家董胜波告诉记者。
 
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国家税收安全保障、非典疫情抗击、冰冻雨雪灾害控制、汶川地震救援、奥运会安保及应急指挥、平安城市建设等过程中,很多军工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希望国家能以军工企业为龙头,整合科研院所、企业及高校资源,开发一批应对突发性灾害的产业化项目,建设应对突发性灾害的产业化基地。”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窦晓玉说。
 
在采访中,委员们也表示,突发性灾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具有公益性,社会效益明显,但企业经济效益有限。在项目初期,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资金,单靠军工企业的力量难以实现,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具体到扶持方式,可包括进行财政预算支持、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放宽信贷融资条件等,目的是激励企业调动优质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投入到突发性灾害应对的研发中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国防高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国家资源的配置效率。
 
《科学时报》 (2009-3-9 A2 国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