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君平 朱虹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9-2-10 13:21:30
“论文造假”成“片丸之争” 院士兼职过多引争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牵头的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嫌造假一事近日引起广泛关注。记者在跟踪调查中发现,此事已从一起普通的论文造假事件演变成事关两种药品的“片丸之争”,进而演变成一场商业攻击,国内两家著名医药企业天津天士力、广州白云山均被牵涉进来。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双方争执的背后,又暴露出哪些问题?
 
学术揭发演变成商业攻击
 
日前,“院士课题组涉嫌多篇论文造假”一事被披露之后,李连达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提到,他认为这一事件的幕后原因是:他的一项即将公布的研究成果威胁到了复方丹参滴丸生产厂家——天士力集团的商业利益。这一研究报告从有效性、毒理学、安全性等方面分析后得出结论,称复方丹参滴丸的实际疗效与宣传效果不符,同时存在严重副作用。而论文造假的举报人祝国光就是天士力的学术顾问,是天士力派驻芬兰的工作人员。李连达称,他之前拒绝天士力“收买”,执意要公布研究结果,导致天士力借论文造假对他进行报复。
 
据了解,复方丹参滴丸是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常用中成药,已上市10多年,连续6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位居全国单产品销量之首。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2月5日,天士力集团的股票低开4%,后仍走跌。为避免给不明情况的股民造成损失,天士力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半天,并发表声明,对李连达的言论进行回应。2月6日,其股票逐渐上扬,收于13.7元。
 
在声明中,天士力称祝国光揭露学术造假属自主行为,与天士力无关。而复方丹参滴丸“是我国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应用最广泛、人数最多、患者忠诚度最高的一线现代中药”,也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中药保护品种”。天士力表示,他们将保留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
 
事件发展让人们大感吃惊。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接着又有媒体披露,李连达是广州白云山制药的学术顾问,白云山生产的复方丹参片是复方丹参滴丸的竞争对手。两种药品被李连达拿来进行对比研究,而且研究结果表明,从有效成分看,复方丹参滴丸比复方丹参片低。这一研究结果是偶然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事件一时间变得扑朔迷离。
 
“片丸之争”导致研究立场遭质疑
 
短短几天,事件从“论文造假”的学术之争,演变成药品的“片丸之争”。双方各执一词,打起了“口水战”。
 
李连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他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的不良反应率为3.1%,数据来源是祝国光等人“丹参大全”中的数据。当时是做了5000多个病例,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数是161人。李连达表示,75岁的他对股票一窍不通,没有意识到学术观点也会影响到公司股价,天士力出现股价波动,也是他不希望看到的。
 
而天士力在声明中称,“天津药物研究院对复方丹参滴丸的长期毒性研究显示,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国家北京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不会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效应而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该集团提供给记者的材料表明,2004年至今,天津市共监测到7例复方丹参滴丸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多为一般的胃肠道反应,停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复方丹参滴丸有没有大的不良反应,成为上百万用药者最关心的问题。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国家药监局会对上市药品进行不良反应监测,作出安全性评价,保障用药安全,但是不会针对所有上市药品进行监测。2001年至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公布了19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其中未涉及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
 
李连达进行的对比研究,与白云山制药的利益是否相关?院士立场是否“站偏”?成为争论的另一焦点。
 
采访中,李连达承认他是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的学术顾问,并表示包括他在内,该企业共聘请了5位院士担任顾问。但他们平时只进行学术指导和研究,不参加企业的商业活动,不拿企业的股票,不分红,不享受提成,只是一年去一两次。
 
对于外界质疑的课题经费来源,李连达表示,关于“片丸”的对比研究在2008年1月被国家中医药局批准立项,经费4万元,项目负责人是他的秘书李贻奎,因为他已超过60岁,不能担任项目负责人,目前该项目还没有结项。
 
院士兼职过多引发各界争议
 
双方的“口水战”还在继续,但业内人士表示,事件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其实是一个看似个案却相当普遍的现象:一些院士兼职过多、活动过滥。
 
李连达除担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一职外,还兼任了广州白云山的学术顾问。采访中,他也坦承,他还在不少药企担任挂名顾问,类似现象在国内非常普遍。他说,“因为前两年搞产学研结合,专家申请科研项目要有企业支持,叫等额匹配,专家申请多少钱的项目,企业要出等额资金。没有企业支持,科研项目就无法申报。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同样。于是就出现了厂家找专家、专家挂名当顾问的现象。这几年一哄而上,有点太乱了。”
 
李连达表示,这次出现课题组博士后论文造假事件,和他本人兼职太多、分身乏术也有关系。今后他想逐步辞掉这些社会兼职,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出台规定,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现象。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不少高校也打起了“院士牌”,“共享院士”、“双聘院士”乃至“多栖院士”层出不穷。实际上有的院士或因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或因工作繁忙兼职过多,一年到头难得到学校几次,更谈不上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玄机,“校方凭院士招牌能迅速‘提高办学能力’,院士也乐得名利双收,大家是‘双赢’。”
 
针对院士兼职过多现象,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表示,少数院士对院士称号的荣誉和责任认识不够清晰,个别院士中存在兼职过多、活动过多过滥、福利待遇处理不当等问题。尽管这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已经引起社会不满,严重影响了院士队伍的声誉,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