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侠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4 9:42:05
选择字号:
李侠:“钱学森之问”的结构与被切割的历史感
  
最近国人一直热衷于讨论一个经典得有些陈旧的话题,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各路民间学者以及官方机构都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回应。总之,建议纷呈,一派繁荣景象,至于具体操作性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笔者感兴趣的是,钱老作为一个活了近百岁的智慧老人,亲身经历了中外各种高等教育模式,他提出的问题可能并不像人们议论的那样表面化,很有可能另有深意,因此,有必要剖析一下钱老问题的结构,或许这种努力对于我们反省今日的高等教育会有所助益。
 
坦率地说,当笔者从媒体上看到钱老的问题结构时,立刻在心里想到了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的结构。在演绎框架下,有两种有效的推理模式,即肯定前件式与否定后件式。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典型地采用了否定后件式的模式,这是很有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推理模式。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用钱学森之问,把这两种结构演示一下:如果我们的学校是好的,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出杰出人才(肯定前件式);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那么我们的学校肯定不是好的(否定后件式)。钱学森之问的结构恰恰是一个否定后件式的模式。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钱老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的大学是有问题的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钱老是最有资格来回答的,毕竟他亲身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大学,也接受了西方最发达国家的长期培养,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中国科技大学的建设,应该说,对于中外大学之间的异同,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回避了这种历史感的介入,导致问题一经提出就处于没有根基的漂浮状态。如果把大学看做一个系统,那么杰出人才的出现只是这个系统的输出。众所周知,钱学森还是世界著名的控制论专家,他很清楚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抛开输入只谈论输出是没有意义的。更何况大学并不是黑箱,它是完全可以被分析的。在笔者看来,钱学森之问所蕴含的隐秘结构,正是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的切入点。
 
纵观世界大学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如下五个要素的支撑:人、财、物、制度以及学术氛围。细分一下:人,包括学生与教员;财,主要是指来自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物,则是指构成大学的硬件设施;制度,主要指国家对于大学的政治安排与定位;学术氛围,主要包括学术传统、自由与民主的环境。如果上述条件成立,那么,我们可以倒推一下,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抛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不谈,目前整个社会普遍认为: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是成功的,它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有人曾统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暂且认为这个案例保证了上述说法是成立的。那么,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与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按照笔者的五元素说,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人、财、物上是要远远超过民国时期的。人还是这个种族的人,这么短时期内在智商上基本不存在退化现象,财与物则是明显超出民国时期,我们今天不但有了大量的科技投入,而且高校里大楼林立。在制度上,民国时期,大学具有很大的自主权,相对来说遭遇的政治等掣肘因素比今天要少许多。在学术氛围方面,种种资料显示,那个时候也要比今天好许多。至此,新旧大学在财、物与制度和学术氛围上打个平手。那么再回到第一元素,人,大学里的人的状态如何?民国时期是教授治校,今天是行政官员治校,由此引发的人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至此,可以初步总结为:在五要素上,新旧大学构成要素的简单数量对比的结果是2比3。如果考虑到五要素在大学发展中的权重,那么这个比例将更加悬殊。粗略估测一下五要素的权重还是有必要的,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在大学里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制度、学术氛围、财、物,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这么些年没有培养出多少杰出人才,是因为我们把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灵魂搞丢了。而前三个要素恰恰是构成一所真正大学的灵魂所在,至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何在条件极端恶劣的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仍然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了。进一步推论可知,在办学理念上,60年来我们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是严重地退步了。
 
其实,这个简单道理,钱学森先生应该是深深了解的,而他之所以选择一个否定后件式的问题结构,是因为借此可以回避那些难于表达的真正原因,这正好点出了问题的破解之道。钱先生是中国近百年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他一生都被紧紧地束缚在政治与历史的快车道上,或许他早已心生厌倦,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因此有意去把自身与历史切割开来,把一种秘密隐喻地告诉后来人,希望借此从历史中安然地全身而退,然而,他本身就是历史,这又如何切割得了呢?恍然想到章炳麟写给黄兴的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今天想来,信哉斯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09-12-4 A4 周末评论)
 
相关专题:钱学森逝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潮汕环线高速京灶大桥主桥完成荷载试验 植物入侵影响热带珊瑚岛土壤碳库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