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而来的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流的绿色浪潮,对处在关键发展期的中国无疑是机会和挑战。实质上,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技术革新,低碳经济则是建立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绿色经济。对于目前仍然依赖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我国,新能源很“诱人”,也很考验国人的智慧。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将大有可为。
新能源高端人才短缺
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奥尔加特·加赛特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指出: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养成专业人员,除此之外,大学还具有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等附加功能。
新能源科技日新月异,科技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趋势下,大学的专业教育拘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科技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大学里新能源师资力量储备以及专业基础明显不足,整个产业出现了不差钱却缺人的局面。
新能源高端人才短缺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博士就表示过,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没有时间可以浪费。美国在2010年的预算中有首付金额为1.15亿美元的能源部预算,其中在这笔款项中有8000万美元用作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新设立的能源研究研究生项目,以及大学生研究项目,可见美国在新能源战略中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国古代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中也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这轮世界新能源科技的博弈中,我国大学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理应担当起科技的开拓者和领跑者的角色,促进科技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大学负有人才培养的重任
面对人才培养的重任,大学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为了适应新能源对人才的要求,大学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才的时代相容性上,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多方面开发能源教育的资源,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实现“解决问题的学习”;另一方面,大学还应该创新科研及教学体制,积极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交流活动,借鉴并推广更为先进的教学科研理论,培养更多的具有深厚技术基础、技术前瞻性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另一方面,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革命,既是能源科技的革命,也是能源观念和思想的一次革命。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洗礼之后,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能源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靠新能源的开发,更经济实惠的方式是提高节能效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节约下来的能源、更有效利用的能源也是新能源的一部分。有统计称: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果日常生活与服务业减少浪费并提高能效,这些国家可以少建100座大型火力发电厂,而将更多资源用来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保障他们的健康。事实上,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使用清洁能源、全民节约使用能源”,而不是“全民制造清洁能源”。要实现有效节能,除了开发节能技术,还需要提高全民节能的意识,这都离不开教育。
欧美发达国家在能源教育问题上行动高度一致,就是注重全民能源意识的教育。1980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签署了“美国能源教育开发”项目计划,开展全民参与、全民支持、全民受教育的能源教育,从能源认知、能源科学、能源效率、能源节约等不同方面为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不同种类的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国民的能源意识、国民的能源参与率和节能行为的执行力,大大提高了国民的节能效果,有效缓解了能源紧张问题。
新能源革命不仅仅是一个概念
《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育具有的个人教化功能历来为教育家们所肯定。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除了掌握最前端理论的教授外,还有众多了解专业富有激情的年轻学子、丰富的图书资料。因此在加快培养尖端专业人才的同时,大学还应承担社会能源教育的责任,积极推进全民能源教育,倡导节约能源、科学利用能源。
在社会能源教育方面,大学可以通过开讲座、办展览、进社区等等普及教育的方式,加强科学使用能源、高效使用能源、环境保护教育、环境安全、灾害应变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一方面,使更多的人广泛认识能源,进一步理解能源对我们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生活能源占能源消费的很大一部分。通过与社区、中小学合作,可以鼓励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能源使用习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带动家庭和社区科学高效地利用能源,倡导节约行为,这正是我国倡导的节约型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
“念终始典于学”,新能源革命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既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尖端人才,也需要拥有科学理念的普通大众。在这场变革中,真正负责任的大学关注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发展,还肩负着传播先进理念、配合国家政策推广科学思想的重要使命。新能源革命任重而道远,大学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