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彬 温新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10 0:0:8
朱昌平:搭建中新草地学交流的桥梁
 
算起来,朱昌平今年已经年近古稀,但却有着一种这种年纪的人很少见的精神头。4月来到中国,朱昌平的主要工作是参与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三方合作项目的签署工作。而作为一名在新西兰从事草地学研究的华人,他自己都记不清这已经是第几次回到中国了。
 
谈起这几十年来经历的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草地学交流,朱昌平觉得既有收获,又有教训。
 
中新草业界的最强桥梁
 
朱昌平,草地学博士,新西兰梅西大学科学学院院长助理。1941年出生于重庆,1947年随父母移居到马来西亚,1973年移民到新西兰,在新兰西梅西大学从事草地学研究。从1988年开始,随着梅西大学将学术交流的目光放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有着中国血统的他便挑起了联系中新学术交流的重担,而这一担便是近20年。
 
实际上,朱昌平与中国草业界的联系在这之前早就开始了。
 
早在1981年,当时的中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签订了一项协议,规定每年可以互换5名公派的学生到对方国家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郭佩玉是当时的第一批互换学生。在林肯大学农业工程系进修了一段时间后,他被推荐来到梅西大学,朱昌平承担起了接待他的工作。
 
朱昌平把自己儿子房间让给了郭佩玉,由于做实验需要场地和设备,他又在自己负责的农场里为郭佩玉提供了先后两次实验的所有设施。更主要的是,在他的帮助下,郭佩玉得以比较深入地接触到新西兰学术界,触摸到新西兰最高研究成果,朱昌平的家也成为了郭佩玉在新西兰的家。
 
而在国内去新西兰学习交流的学者中,郭佩玉绝不是朱昌平唯一帮助过的人。
 
2003年,国际草叶大会在中国召开,郭佩玉陪同朱昌平参加会议,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会议中间,前后有不下几十人主动问候朱昌平,并一再感谢朱昌平在新西兰对他们的盛情招待。“当时的场面让我意想不到,而在我看来,他已经是中新草业界之间最强的一座桥梁了。”郭佩玉说。
 
做符合中国国情的事
 
1983年,通过一个华裔回国的项目,朱昌平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之后,他逐渐跟中国的草业界取得了一些联系。1984年,朱昌平到北京农业大学作讲座,其间结识了中科院院士、甘肃草地生态研究所教授任继周,与任继周的交谈让他懂得了中国具有自己的特殊情况,而作为学者,要尊重这些情况。
 
“那时,我在讲课的时候讲的都是新西兰当地农业的经验,任老师听完后,主动陪我从北京坐火车到兰州,而在火车上,任老师让我明白了,我讲的很多东西其实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朱昌平说。
 
在这之后的一次合作中,朱昌平陪同任继周来到了新西兰,实地观察新西兰的畜牧业。“新西兰的畜牧业很发达,但种草的土地在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是种粮的地,尽管草好,但如果把这种技术直接搬去,中国的粮食发展问题怎么办?所以任院士第一次到新西兰去的目的是选择适合国情的技术。”
 
在从新西兰北部一直走到南部,考察7个不同农场之后,朱昌平总结说,新西兰不同地区有一个相同点:新西兰的农户会把草变成钱,中国也应该这样,不是一定种最好的草,而是把现有的草如何变成钱。而此次新西兰之行也对他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从事教育几十年的经历让朱昌平格外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在进行中国的科研项目期间,他不止在一个地方组织关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培训班,针对当地不同的情况设置课程,告诉当地人如何合理地使用土地。
 
在四川进行项目工作时,朱昌平还专门设立了两项奖学金,用来资助在培训中表现和成绩好的人前往新西兰学习3个月。“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晏兆莉博士就是通过这项奖学金资助而学有所成,现在已经在尼泊尔山地研究所工作。”
 
“她现在在尼泊尔从事研究,但总有一天会回国的,将来回来的时候,她将是高山草场方面的优秀人才。”朱昌平说。
 
4年前,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就已经签署了一个三方合作协议,3所学校将在师生交流、联合科研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并很快提出了14项合作项目,经过协商,三方已经正式同意联合开展“绵羊非季节性产羔特性的基因标记研究”项目。在这中间,朱昌平起到了很重要的联系和推动作用。而他此次来北京的目的便是参加这一项目的签署工作。
 
“其实项目课题只是一个桥梁,最终目的是能够培训出很好的人才。”朱昌平说。事实上,他们在石河子大学首先做的就是要教授英文课,让学生通过雅思考试。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