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27 3:12:34
汤懋苍:汶川地震将影响黄河流域降水
 
从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接连两天的降雨甚至是暴雨,给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似乎是“天公不作美”。然而,在一些学者看来,地震本身就和旱涝息息相关。
 
长期从事地震对旱涝影响研究的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汤懋苍解释说,地球覆盖着厚约100公里的岩石圈,岩石圈的内部布满裂隙,积蓄着空气、水等流体,其中气体的总量达到大气圈中气体总量的10%~15%。这些流体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时刻运动着,其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0厘米。其运动方向除了平流外,同时进行上升和下降的运动。流体上升时,会给大气提供额外的能量,加剧大气圈的上升运动,给天气带来影响。
 
同时,地震的发生,特别是板内地震的发生,是岩石圈与地幔之间的“壳幔边界”产生一股强烈上升运动造成的。这种上升运动被地学界称为“底辟作用”,这是公认的爆发板内地震的根本原因。底辟作用必然会影响岩石圈内流体的上升运动,进而加剧大气圈的上升运动,导致震后两三天内,震中数百公里出现大范围降雨。
 
在汤懋苍等看来,地震本身只是壳幔边界运动所产生的一种表象,这种运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天气的变化是壳幔边界运动所产生的另一种表象。从长期的天气变化看,汤懋苍说,底辟作用的发生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蓄过程,并在后期伴随着波动。目前,壳幔边界运动在东亚的北纬31°~35°地区表现得相当强烈,2008年已经在我国境内造成3次6级以上的强地震。
 
对于今年1月9日在西藏发生的6.9级地震,汤懋苍认为,其“对今年初我国发生的冰雪灾害负有主导责任”。此后3月21日昆仑山地区发生的7.3级地震,到5月12日的汶川地震,这3次地震都发生在北纬31°~35°之间。今年4月,汤懋苍在全国汛期预报会商会上,就曾提出今年夏天北纬35°的黄河中游可能会出现较强的降雨。因此,今年黄河、渭水流域和河套地区的防汛工作应很严峻。
 
据介绍,从历史上看,1933年和1958年发生在汶川以北几十公里的茂汶地区的两次地震,对当年的黄河大水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1958年2月,在四川茂汶发生了6.2级地震,当年夏天,黄河就出现了大水,流量达到每秒2万多立方米,是近50年黄河出现过的最大流量。在更早些的1933年,同样是茂汶叠溪地震,震级为7.4级,使得黄河结束了自1922年~1933年持续了10多年的枯水期。这次从枯水期向丰水期的转变,一直延续了10多年的时间,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结束。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