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发布时间:2008-5-10 16:36:23
圣火不灭奥秘 航天技术造火炬 方案一波三折
 
7年前申奥成功时,中国人向世界庄严承诺:奥运火炬接力活动将把火炬送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如今,这个伟大的设想和承诺变为现实。在这一壮举背后,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辛劳。
 
2006年1月17日,北京奥组委正式致函航天科工集团,委托其就奥运火炬珠峰燃烧技术进行科研攻关。航天科工集团随即成立了火炬研发部,并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洲为该项目总设计师。
 

2006年9月10日,火炬燃烧系统副总设计师邵文清(右)在珠峰进行实地测试。(新华社发)
 
珠峰火炬 燃料方案曾经“一波三折”
 
研制火炬燃烧系统,首先需要确定燃料,研制团队最初选定丙烷作火炬燃料。
 
位于北京西南郊丰台区的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是火炬研发团队的“大本营”,这里有一个可以模拟大风、暴雨、低温、低压等各种真实自然环境的试验舱。尽管液态丙烷燃料火炬在这个试验舱内经受住了多次模拟测试,但2006年9月,科工集团火炬研发部还是自掏腰包奔赴西藏珠峰大本营进行实地试验。结果发现,液态丙烷火炬在实际低压环境下燃烧时间太短,达不到要求。
 
返回北京后,研制团队放弃了液态丙烷火炬的方案,将研制重点转向固液组合火炬和固态燃料火炬。
 
2007年4月、5月,珠峰火炬试验队两次奔赴西藏,进行珠峰火炬登顶的测试与试验。最后,考虑到固态火炬操作更为简便,研制团队确定其为珠峰火炬燃烧系统的最终设计方案。
 

2007年4月20日,研制人员进行防风试验。(新华社发)
 
珠峰火种灯 暖手炉蜂窝煤炉带来灵感
 
珠峰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对火炬性能要求非常高,对火种灯等配套设备的性能同样要求很高。
 
为了寻找可靠的燃料源,研发人员先后尝试过多种常用燃料,但一一被否定。有一次,退休研究员任国周看到一个用碳作热源的暖手炉后突发灵感:能不能用碳作火种?然而,第一次进藏试验效果不理想:一是燃烧时间短,二是排灰不畅。
 
大家刚刚看到一线希望,由于这次挫折又变得有些沮丧。此时,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再次使他们看到了柳暗花明。任国周上街时看到一个烧饼摊旁摆着蜂窝煤炉,顿生联想:将碳柱像蜂窝煤一样上下摞放在火种灯内,下面的碳柱燃尽化成灰,上面的碳柱自动落下来,这样通过不断添加碳柱就可保持火种灯不灭,而且排灰问题也能解决。一个大难题就这样通过生活中的两个小发现迎刃而解。
 

2006年12月15日,研制人员进行火炬防水试验。(新华社发)

珠峰引火器低温低压下能抗12级大风
 
据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刚刚实现奥运圣火在珠峰点燃的那枚小小的引火器能在低温、低气压条件下燃烧,还能抗12级大风,浓缩了诸多高科技成果。
 
万钢说,此次奥运圣火珠峰传递中最关键设备就是点燃第一个火炬的那枚引火器,那枚引火器可在零下40摄氏度、0.3个大气压的低温低压条件下燃烧,还能抵御12级大风。
 
万钢介绍说,珠峰当天的风速是18米/秒,温度是零下26摄氏度。低压、缺氧这些因素都很不利于燃烧,在这样的条件下,能不能把火炬点燃,在点燃之后,火炬的火焰能不能被电视画面所展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
 
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表示,“正是有这些努力,才有今天大家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