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廖洋 马永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 6:32:54
因为执著而美丽 记山东大学教授王克明
 
满头的银发、谦和儒雅的笑容、朴素的着装,一派学者风范,在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离子束实验室,记者见到了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克明教授。
 
自信是科研人员的支柱
 
王克明常到图书馆查资料、调研,寻找创新突破点,他认为:“科学研究要注重‘新’字,同时还要兼顾系统性和连续性。”他的创新亮点主要有:系统地研究了离子注入形成氧化物光电晶体的光波导结构及其特性,提出了形成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导的新原理、新模式和新方法,并揭示了离子注入波导结构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用激光脉冲沉积法制备掺Er的KTP晶体波导激光薄膜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重离子注入光电晶体中的射程和损伤分布,发展了重离子在多元靶中的平均投影射程及其离散的有效计算方法。王克明把这3项成果称之为“三驾马车”,其中“离子注入KTP晶体光波导的有关研究是最大的亮点”。
 
基于以往的研究基础和突破常规的注入模式,王克明和研究组1990年开始了重离子注入光波导的探索工作,1993年首次报道了剂量为1014 离子/平方厘米的MeV Cu离子注入在铌酸锂晶体中形成光波导的结果。2001年,他和研究组又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用高能重离子低剂量模式在铌酸锂中形成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的光波导。目前,王克明研究组已用高能重离子低剂量模式在13种氧化物光电晶体中形成了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的光波导,并对离子注入波导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索。
 
“KTP晶体离子束形成光波导”成果问世过程之曲折,至今令王克明记忆犹新。1989年,王克明提交该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1991年样品出来,由于设备条件限制,国内几家单位测试的结果都是“没有光波导现象”。1993年,王克明把样品寄到美国杜邦公司进行测试,答复仍是没有观察到光波导现象。面对这样的结果,王克明并不死心,他把样品精心封存在抽屉里,直到1997年他的博士生做毕业论文时才发现了光波导,而此时距离王克明最初发现光波导现象已经六七年了。“科研需要创新,创新就要打破常规,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精神是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支柱。”王克明不止一次提到执著、自信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我本人比较自信,决定了的事一般很难改变。”
 
严师、朋友和慈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王克明在专业上对学生严格要求,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备至。
 
“及时地、经常性地针对具体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对促进一项科研任务的完成有重要作用。”王克明非常注重与学生讨论科研问题,现已是老师的陈峰记得,一位博士生用离子束刻蚀技术分次剥层来研究离子注入光波导结构的折射率分布,自己认为得到的数据结果很不好。王克明发现,尽管与预想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测量得到的折射率分布在变化趋势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告诉学生应该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后来,该学生通过优化实验工艺和方法,得出了更加合理的折射率分布。
 
折射率分布是光波导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王克明敏锐地发现离子注入波导的理论模型对今后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国外同行的保守态度,他果断决定开发相关软件,并把任务交给了博士生胡卉。经过半年时间,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拟合光波导折射率分布的计算机程序编制成功。该软件的成功开发,为后来系统地研究离子注入新型晶体光波导的折射率分布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对离子注入光波导的研究领域了解甚少,在研究方向的确定工作上,王老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王克明的学生卢霏说。亲力亲为解决关键问题,是王克明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课题进行中,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遇到诸如晶体寻找、晶体加工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王克明成了大家的支持者,他调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获得材料、帮助加工,有时甚至将材料寄往香港和国外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测试。
 
“我把自己看成学生们的导师、朋友,同时又把学生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学生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有熟练的计算机和实验技能……”王克明如此界定他与学生们的关系。每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路时,王克明总会认真听完并探讨,其中不乏争论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陈峰笑着告诉记者:“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这是王克明的育人态度。难怪学生们都这样说,“能够成为王老师的学生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跟随王克明达10年之久的陈峰说:“王老师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我们之间还有一种父子的感觉。”逢年过节,王克明都会请学生到家吃饭并亲自下厨。而对于团队成员的发展他也极为关心。“我本来不想参评博导了,王老师知道后比谁都着急。”在王克明的鼓励下,卢霏的博导资格最终获准,“没有他,这个团队到不了今天。”卢霏深有体会地说。
 
在王克明看来,团队成员不在多而在精,而团结更为珍贵。一个人的精力、知识有限,搞科研尤其是重大科研课题,团队精神至关重要,比如时伯荣、卢霏和胡卉各有任务又协同攻关,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科研任务。在他的带领下,离子束实验室上下一盘棋,努力拼搏。
 
永远在“路上”
 
“他从不因自己年龄大、资历深而有架子,或者有什么特殊的待遇。”卢霏至今仍记得多年前和王老师同去北京做试验的经历。王老师和学生一起坐火车挤在靠近厕所门口的过道旁一直到北京,由于腰不好,回来后就进了医院。由于诚恳热情、没有架子,大家称王克明是一位“平民教授”,而这正是他的风格、风范和做人的境界。
 
“科学研究离不开政策、资金、物力等的支持,需要有强有力的后盾作为支撑。”对王克明来说,这个后盾就是山东大学和各方各界人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后,王克明带领的课题组在致谢时写道:“没有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院的材料,就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获得。没有山东大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部门和兄弟院校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成绩。”王克明说:“物理学院的王承瑞教授、刘清前教授,对我影响很大。”从事科研工作已经46年,王克明时刻不忘自己科研征程上的良师益友。
 
谈起妻子黄慕斌,幸福和愧疚之情浮现在王克明的脸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爱人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她把所有的家务都揽过去了,这才让我有更多时间从事研究。”
 
王克明不止一次地告诫学生:“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想在基础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必须踏踏实实,注重积累和重复。”而他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克明培养的30名研究生中,如今已有14人获博士学位,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人成为德国洪堡学者。其中,陈峰已成为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而在“粒子与光电材料相互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中,5名不足42岁的获奖人员中有3人曾是他的学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谈到未来,王克明踌躇满志:“今年我们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离子注入波导结构的准三维光子晶体的形成机理和特性研究’已获批准,这将为离子注入技术在崭新的光子晶体的研究中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我的打算就是把这个项目做好。”谈笑间,朴实的话语又流露出学者的自信。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