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胜伟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08-7-11 16:15:34
教育部试点野外生存课 大学生尝试做“苦力”
 
在规定的时间里打出几十种不同的绳结,野外寻找柴火、挖灶并在5分钟内烧开一锅水,独立编扎竹筏、制作担架……这些常人眼里的粗活,如今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
 
这些天,浙江林学院修读《野外生存》课程的500多名大学生正在野外进行紧张的训练,只有通过测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必修学分,并在下学期进入到新一阶段的学习。
 
教育部试点野外生存训练
 
近几年,以野外生存为代表的户外运动在中国兴起,短短几年就吸引了大量群众的参与,内容也从最初的登山、轮滑、攀岩、蹦极等单一项目发展到现在的定向运动、素质拓展等多个综合性项目。户外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们的欢迎。
 
一个与户外运动有关的真实故事也在网上流传——中、日、韩三国大学生在野外进行素质竞赛,在3天时间里最先完成任务的是随机选派的日本大学生,随后是韩国大学生,而经过层层选拔产生、身体素质极好的中国大学生取得的成绩却与他们相距甚远。
 
这个故事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2002年,教育部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林学院等7所高校共同开展“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的项目研究,希望通过训练使大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野外生存的能力,全面锻炼和提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道德观念。
 
大学生尝试做“苦力”
 
在教育部指定的7所高校中,浙江林学院是唯一把《野外生存》列为大学生必修课的高校。从2002年至今,已有6届共3000多名学生完成了《野外生存》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野外生存》任课老师周红伟介绍说,第一、二学期的学习主要在校内进行,学生通过训练增强体能,学习受伤后紧急自救、救护他人等野外生存的常识,并初步具备应对下雨、降温、地质灾害等问题的素质。第三、四学期则在野外进行实战培训和素质拓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学生要在森林里训练几天几夜。
 
《野外生存》课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大学生的浓厚兴趣,现在每个学期都有500多名学生学习这一课程。野外的训练环境较为原始,这些大学生不得不尝试做“苦力”,亲自动手干一些粗活,赢得继续“生存”的机会。
 
2007届毕业生俞灿良,如今已是杭州某野外生存拓展公司的副总经理,他认为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自己动手干活,这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应对突发危机等非常有帮助。
 
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多
 
子女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要在野外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很多家长一开始无法理解,甚至坚决反对,他们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了这个苦。不过通过训练,他们看到了孩子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的变化。
 
家在绍兴的朱女士说,她的儿子章烽从小体弱多病,性格比较孤僻,在参加野外生存训练时,他因为方向感比较好,在团队里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并第一次担任了“领导”职务——小组长。朱女士发现,儿子通过训练,身体比以前结实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学会了与身边人交流,培养起了组织协调能力。现在,朱女士成了《野外生存》课的支持者。
 
“一方面我们完全保障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确实能让学生学到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弥补自身不足。”周红伟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准备开办这一课程。
 
2005年,户外运动正式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国家级体育项目,上海、杭州等地高校的不少大学生趁周末、假期参与林学院组织的野外生存活动。全国30多所高校曾专门到林学院“取经”,准备开设《野外生存》课程。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