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宜瑜:连续资助9年的群体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3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考评创新群体时做上述表示 |
11月19~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京召开2008年创新研究群体实施情况考核评估会议。会议主要对已实施3年和实施6年的创新研究群体进行考核评估,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及实际需求,确定延续资助群体。
为了使参与专家更好地进行本次考核评估工作,基金委主任陈宜瑜就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和实施情况向评审专家作了介绍,并就创新研究群体今年的考核评估要点进行了说明。
自2000年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设立以来,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大部分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创新研究群体可以被看成是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延续资助。
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批准资助创新研究群体197个,资助总经费超过12亿元。这197个研究群体中,93个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占总数的47.2%;88个来自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占总数的44.67%;7个来自解放军系统的研究单位;9个来自其他部委所属研究单位。创新群体的学科分布情况为:数理28个、化学28个、生命46个、地球28个、工程与材料31个、信息28个、管理8个。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群体分布在我国19个省市,其中北京最多,共有88个,占总数的44.67%;接下来是上海,共有29个;西部地区18个,占总数的9.14%。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获资助时的平均年龄45.6岁,其中175人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占总数的88.83%。
陈宜瑜指出,多数受资助群体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在增强团队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培养领军人才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年以来共有26位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由于对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是“3+3”或“3+3+3”的模式。陈宜瑜特别指出,对于刚刚实施3年和实施6年的创新群体要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估原则。
陈宜瑜说:“刚刚实施3年的创新研究群体还处于科学目标的凝聚过程,团队有一个磨合期,对它的考核重点是看它科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下一步创新计划,延续资助不设指标限制。而6年是一个创新群体开展研究工作比较合适的期限,科学目标也大多能够完成。”
陈宜瑜要求评审专家对实施6年后申请继续得到资助的创新群体进行严格把关,使得到“3+3+3”模式连续资助的群体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3。
陈宜瑜同时指出,当出现群体凝聚的科学目标正在交叉进行过程中,继续得到资助研究工作可能获得比较明显的突破;群体从事的非常基础性学科研究很难再获得其他经费资助,资助停止后可能影响学科发展这两种特殊情形时,应该考虑优先给予连续资助。
《科学时报》 (2008-11-24 A4 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