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石学敏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14 2:22:54
石学敏院士:加强针灸医学研究 推动针灸学科发展
 
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11项针灸国家标准日前正式开始实施。此次推出的针灸操作规范是针灸临床常用的、发展成熟的针灸优势特色技术,标准中严格规范了各项技术的操作步骤和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等内容并列出了主要适应症。针灸操作规范的制定对提高中医针灸科技竞争力,促进针灸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石学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

针灸学发展迎来新机遇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针灸学科不断吸取现代科学知识,增加了自身的科学内涵,成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学科之一。针灸治疗疾病以其适应症广泛、疗效迅速、治疗方便和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特点,不仅深受国内广大人民群众欢迎,而且正在被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普遍接受。21世纪,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人类医疗保健的主题,自然疗法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针灸学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世界上约有160余个国家接受中医针灸学,针灸国际化的态势标志着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针灸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针灸研究和针灸重点医疗学科建设,“973”项目、“十一五”重大疾病及常见病的攻关项目等都给予了研究资金的投入,显示出了国家重视和发展针灸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针灸费用纳入医疗保障范畴并投入资金开展研究,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其所属的非主流医学研究机构中,选择13家机构设立了针灸研究的重点项目,每年各向它们投入100万美元的经费。美国已有大约2万名持有针灸执照的医师,有30个州专门为针灸立法。
 
进入21世纪,针灸学的发展在迎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近年来,一些国内外研究对针灸的疗效也提出了疑问,如德国、荷兰、英国等有的研究机构,在针灸治疗慢性哮喘、腰背痛、针灸戒烟临床评价上得出无效的结论,此外外国还有些研究否认针灸穴位及针刺手法,认为针灸只是简单的光、电物理刺激。出现上述结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目前对针灸效应机理与证候、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不足,也就是说研究中所选用的指标尚不能很好地反映疗效;二是所选取的观察指标不能反映治疗机制;三是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的方法运用不当。为此“973”计划启动了针灸学研究,并将切入点定位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希望以此为突破点全面总结针刺的量—效规律,为针灸临床诊疗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突出针灸疗法特色
 
针灸学属于生命科学,是人类防治疾病的一种科学手段,它的应用应该首先体现在能治疗疾病上。无论是中医学的“证”或者是西医学的“病”,其治疗的方法都应该有一个相对准确、规范的界定,并对某种病能够达到临床疗效,如治愈、显效、好转或无效有一个科学的界定范围,而不应该只以经验而论。比如,对于无脉症的治疗,取人迎、太渊、尺泽诸穴,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对上述每个穴位的进针方向,针刺深度,针刺手法及手法持续操作的时间现在都有手法量学的规范,并以国际相关诊疗标准为依据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其临床治愈率与显效率都比较高。应将这种规范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让所有医生掌握并可以操作和重复。
 
当今社会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泛化的医疗行为已经很难立足。针对目前针灸病种的萎缩趋势,必须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筛选和总结有特色的针灸治疗专病的方法,提高疗效。我们提出了“专科、专病、专家、专方、专药(专技)”的医疗发展模式,建立了15个具有特色的针灸专科,专科有专家,专家有主攻的专病,专病有特色的专方、专药或专长的技能,有效地解除了患者的病痛。
 
目前临床上已探索出诸多治疗疑难病证的特效针法,例如:针刺丰隆、外水道、外归可治疗习惯性便秘;针刺人迎、极泉、太渊、风池、完骨、天柱治疗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秩边透水道”治疗慢性前列腺疾患;刺络拔罐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带状疱疹等,这些特色针灸疗法都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据初步统计,针灸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疾病达120余种,如果每一个病种都有大量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循证医学的统计证实其治愈、好转、有效与无效,那么针灸学无疑将成为人类医疗保健不可缺少的手段。
 
让针灸医学之树常青
 
针灸学的研究应以应用研究为主,达到提高疗效,阐明针灸作用机理,推动针灸学科发展的目的。针灸学的发展趋向仍然是如何满足临床需要。分析表明,目前针灸临床研究迫切需要基础研究支持和指导,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阐明针刺操作规范研究,即针刺的量—效规律;腧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以指导临床选穴;重视针灸优势病种的研究;科学规范的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现在有一点是共识的:即针刺是否能产生效应、产生何种效应以及效应的大小,除了机体的功能状态外,主要取决于刺激方式、刺激部位以及刺激量。
 
针灸学的科学研究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一是对传统针灸学的精华理论和临床验案的整理研究,其中包括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要重视古典医籍的研究,没有深厚的古典医籍研究,就没有理论上的源头创新,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包括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对中医针灸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对腧穴学、不同腧穴的作用特性、腧穴间的配伍及针灸治病机理等专题的探索。我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建立了针灸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老年病研究室等,为针灸科研提供了条件,取得很多科研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科的发展。相信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将有望最终揭示出针灸的治病原理。
 
古籍医籍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整理并用现代科学手段将其提高,最终服务于临床,但也不是简单地以文解文的病候解释。科学在不断的进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把传统针灸经典作为针灸医学的最高典范,绝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利于针灸学的发展。没有基础研究作为支持,针灸学研究就难以进步。在研究上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科研设计规范,使得到的研究成果能在国际上获得承认,这对于针灸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针灸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针灸学科面临的挑战,只有充分发挥针灸疗法的优势,在针灸人才素质提高和针灸医疗基地建设等方面作出正确的决策,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研究和发展针灸,才能使针灸医学之树常青。 (本报记者 孙玮 通讯员 叶兰兰 /整理)
 
《科学时报》 (2008-10-14 A4生命科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