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8-10-8 15:44:37
关于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思考
 
日前,《中国科学基金》杂志刊发《关于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思考》一文,分析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措施。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与问题
 
1.1经费来源渠道复杂
 
从资助单位而言,国家层面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林业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地方层面有各省(市)的科技厅(局)、教育厅(局)、卫生厅(局)等政府机构;社会层面有各种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企业层面有委托研究、横向合作、风险投资等等。从项目类别而言更加多种多样,国家有“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研究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骨干教师计划、留学回国启动基金等;各省市的自然科学基金、社会发展攻关计划、工业攻关计划等。
 
1.2项目执行期限多样
 
对一些国家级科研项目而言,执行大多为3—5年,但高校承担的众多科研项目中,有些是要求短期内完成任务的委托研究任务,有些是根据长期合作合同执行的超过10年的合作研究,而目前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的是年度结算制度,这也客观上造成了科研“项目进展年度”与“财务年度”的不符,给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1.3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各异
 
从项目管理部门而言,各部门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并不一致,有些允许单位提留管理费用或间接费用的,有些不允许;有些允许开支人员费、专家咨询费,而有些则不允许;有些对预算要求非常细化(成本补偿式课题),而有些则相对粗略;各个部门规定的某一特定开支的提留比例也各不一样,如人员费/劳务费比例可以从0%一直到50%某些横向合作项目)等等。由于各种管理办法的差异,使得财务管理部门在日常开支监管中难度增大,很难保证每一笔开支都能“合理合法”、“保质保量”。
 
1.4计划与财务脱节
 
在科研工作的实际运行中,客观上存在“管项目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项目”、“管审计的不管预算也不管项目”、“管预算的不管开支”,“管决算的不管预算”等现象。由于科研经费涉及部门多,沟通协调难,细化管理就更难了,由此造成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的人为割裂,部门间缺乏系统的配合、协调和沟通,科研项目的预算信息、进展信息和财务开支信息在校内各部门之间未能做到及时、全面共享,容易造成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混乱。
 
1.5监管措施到位难
 
具体表现为缺乏对经费支出的实时监督,计划管理和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职能,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的漏洞,尤其是对报销过程中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未考虑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容易造成“报销不真实”、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问题。多数情况下科研项目审计都是结题后才会在国家或项目归口单位要求下进行审计,因此丧失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先机。高校科技部门“重立项,轻过程”,财务部门“重决算,轻预算”,审计部门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造成了对项目经费的使用缺乏全程跟踪监督,给科研经费开支的监管提出了挑战。
 
1.6挂账经费治理难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结题不结算”、“长期挂账使用”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特别是针对一些既往结题项目、地方/企业委托研究项目的结余经费治理更难。长期以来,高校科技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开支上都谨小慎微、省吃俭用,能节省的就省,能不花的就不花,目的是为下一步开展新的研究、争取新项目预留点“财富”保障,而对项目一结题经费全花光的现象反而被认为是大手大脚、不负责任。如果按照国家规定“一刀切”,全部收回结余经费,对科研人员而言是一种负面刺激,弊大于利;如果采取“切一刀”的做法,则无法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这些都为挂账经费治理提出了新的难题。
 
1.7成本核算实施难
 
高校由于教学与科研等业务工作中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使得科研成本具有多重性,即人员费、水电费、设施使用、房屋占用等均为业务共用开支,难以严格合理区分,无形中为实行全成本核算增加了难度。另外高校如果严格实施科研项目的全成本核算,不能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会形成“罚勤不罚懒”的局面,将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1.8固定资产共享难
 
目前很多综合性高校在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等的支持下,建设了一大批条件优越的研究平台,新增了系列科研设备,客观上项目组认为使用这些公用设备是理所当然的,是“受益者”。但对使用本项目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则常常视为项目组成员己有,不愿意共享或提供服务,这也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的流失,也刺激了设备重复购买的陋习,降低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2.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措施
 
2.1建立精细化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原则
 
(1)项目优先原则。
 
(2)需求优先原则。
 
(3)效益优先原则。
 
(4)归口优先原则。
 
2.2建立精细化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思考
 
(1)理顺项目渠道,细化财务科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为例,我们可以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一类列为财务一级科目,再把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列为二级财务科目,下设业务费、材料费、设备费、协作费、修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人员费、管理费等为三级财务科目,按照预算设立科目,分配经费,以预算合理地控制开支范围,必要时再予以调整;而同时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任基金项目等也列为二级科目,下设研究性经费、国际合作费和人员费"个三级科目,也按预算经费进行计算和分配,相对前一类灵活性就要高一些。
 
(2)独立科研账户,专账专人审核。理想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应该在设立独立账户,对科研经费进行独立管理、细化管理、分类管理,对于科研经费的审核、开支则成立由科研计划管理人员与专职财务人员共同把关审核的机制,实现专账专人审核,保证科研经费的“专款专用”和“专项专用”。
 
(3)完善信息平台,强化过程管理。平台建设除了为财务部门提供详细数据外,还需具备其他三方面服务职能:一是对项目负责人而言,可以随时查看到项目实际开支情况、各科目经费余额,剩余可使用经费等等,从而主动根据项目进展调控开支内容;二是对审计管理部门而言,能调阅项目开支明细,查阅开支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预算,决算数据是否准确,开支归类是否正确等等;三是对项目计划管理部门而言,能结合项目进展和经费开支情况对项目进行督促,对不合理预算适时提醒项目负责人申请预算调整,掌握临近结题项目的经费结余情况,引导合理开支。
 
(4)创新管理机制,计划财务联动。由学校抽调财务、计划、审计管理人员成立专职/兼职办公室,建立计划财务联动机制。三方人员全程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预算审批、经费分配、经费开支、编制决算、财务审计等过程,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协同工作。
 
(5)实施人本政策,解决挂账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对挂账项目管理实行分类处理的原则,通过三方面的工作取得项目负责人的理解和支持。一是加大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宣传,增进科技人员对结余经费管理规定的理解;二是对历史遗留下来的结余经费,通过鼓励科技平台建设、设立创新项目、培养年青人才等途径列为新的科研计划,实施期限一般为三年,结题后再按现行管理规定执行;三是对国家明确要求结题经费必须退回的在研项目,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督促和监管,特别要求避免科研经费的混收混支和多头开支等情况,按预算开支,按规定结题。
 
(6)科学计算成本,配套支持项目。通过科学计算成本,根据项目大小、经费多少、研究队伍规模、研究时间长短、占用资源多少等制定系列的项目组人员工资、水电开支、房间占用、设备使用等计算方法和计算比例,然后依此计算得到项目成本,作为学校给予本项目的配套资助经费,列入项目总体预算中,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予以体现。这样既体现了学校的政策贡献,也顺应了项目负责人的愿望,同时也可以作为学校为一些重大项目提供配套资助的科学证据提交审计单位审查,一举多得,确实有助于推进高校科技发展。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