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雷宇 朱建华 王维维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8-10-7 10:4:32
断奶难师资难实践难 中国独立学院“长大未成人”
 
独立学院今年录取的本科生,不再授予母体高校的学位,“读三本高校,拿一本学位”的“幸运”将成为历史。9月以来,全国高校陆续开学,尽管独立学院挺过了“自授学位”的大考,但却仍遭遇诸多成长中的“烦恼”。
 
9月中旬,全国独立学院最多的省份之一——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召集办学地在武汉市的10所独立学院相关负责人聚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探讨独立学院教学改革问题时,不少独立学院的负责人大吐办学过程中的种种苦水,寻求解困良方。
 
继奶难 专业从母体高校“带土移植”
 
“独立学院最初的专业开设是‘带土移植’,现在到了‘去土留根’的‘本土化’年代了。”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副校长唐碧龙直言,“当初独立学院定位学生在专业理论上优于高职高专院校,实践能力上优于一般本科院校,而如今的现实却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理论上不如一般本科院校,在实践上却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
 
我国的独立学院试办于1999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独立学院试办初期“身份不明”的问题如今已得到彻底解决——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定位“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然而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模式,专业设置严重趋同,缺乏自身特色。如果说在发展初期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当独立学院具备了一定的办学水平之后仍不改革,势必制约其新一轮的发展。
 
据统计,在湖北省17所省属高校举办的20所独立学院中,专业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超过96%,有13所独立学院的专业开设与母体高校完全相同。此外,独立学院之间也同样存在专业趋同的问题。“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目前是大同小异”。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副校长杨坤涛表示,要创新人才培养,开设特色专业是前提。而独立学院专业开设要过“三关”,首先要过母体高校的关,然后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最后是教育部的关。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要有所突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对于独立学院未来的专业开设,教育部高校评估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院长沈振煜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开设同样要有论证、要有评估、要有审批,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师资难 教师“非老即小”成发展瓶颈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副院长刘太林用“老的老,小的小”来形容目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老,是指来自公办高校的退休老教师,小,则是指近年来招聘的青年教师”。
 
独立学院发展初期,多依靠母体高校教师或者其他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近年来不少独立学院也都逐渐建立起了自有的专职教师队伍,但“非老即小”已成为独立学院发展中一时难以打通的瓶颈。
 
“现在独立学院具有副教授和教授职称的教师,多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这一部分老教师3~5年后,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将会陆续退出了独立学院的教师岗位。届时独立学院面临的师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失衡的师资结构让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副校长杨坤涛不无忧虑。
 
“优秀的难进来,而成长起来的又难以留住”。一方面,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首先是把自己目标放在了公办高校,其次才会考虑到民办高校;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近年花大力气一步步培养起来的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一旦有机会,要么跳槽到了公办高校,要么选择了考国家公务员。
 
为了招聘优秀的中年教师,有独立学院甚至开出了25万元的年薪招聘45岁以下教授的优厚条件。
 
科研平台的欠缺,也制约着独立学院吸引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沈振煜院长指出,“独立学院吸引高层次的人才的关键是打造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平台”。
 
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多是高校近年毕业的硕士及博士,其中硕士生占多数。这些教师虽然在学历和学位上达到了教育部的要求,但也面临不少新的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副院长田孟清说,“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的本科人才,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至关重要,而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很难适应需求”。
 
不少独立学院已经开始探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要求青年教师到学校投资方挂职锻炼,全校先后已有50人进行了一个学期左右的实践。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则通过提供补贴的方式,要求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单位“实习”。
 
实践难 推荐学生实习“靠关系”
 
独立学院定位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在其教学中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推荐学生到校外进行实习,真是‘求爷爷告奶奶’般的难”。
 
杨坤涛对此分析,计划经济时代,很多部属院校条条管理,国有企业有义务对口接收大学生实习。但在经济转型时期,多数院校要么下放地方,要么往综合类发展,而国有企业也大量改制,传统的实践方式已不可行,学生实习需要市场化企业派专人接待,挤占企业生产机器,同时又不能创造价值,“没有人会愿意无偿接收学生前去实习”。
 
不少独立学院负责人也表示,推荐学生到校外实习大多是靠个人关系,“一次两次还可以解决,但时间长了,是老朋友也会烦的,关键还是在于探索一种长效机制”。一些学校甚至在全校范围内发动师生资源,四处寻找接收单位。
 
现实的另一面是,“有些院校虽建立了实践基地,但利用率却很低”。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具有一致性,如何实现院校之间资源的共享,成为不少独立学院共同的呼声。
 
田孟清表示,现在独立学院办学是封闭式的办学,是“大而全”的办学模式,实践基地重复建设严重。他认为,“独立学院可以共建实践基地,这样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
 
刘太林也表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一定非要到社会上,高校内部的资源也可以共享,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独立学院现在都缺钱,如果有的高校实践资源出现富余,别的高校支付点费用应予以共享”。
 
然而,独立学院面临评估,按照现行的评估方案要单独考核学校设施,不达标就难以通过。“需要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完全靠独立学院很容易出现裂缝”。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