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飞虎院士:把论文写进农民心里

支持“优师计划”,黄其励院士捐赠积蓄设教育基金

5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黄其励院士教育基金捐赠仪式在该校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及其夫人赵景颜携手捐赠他们的积蓄,以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黄其励是我国著名的蒸汽工程专家,长期从事能源和电力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详细]

聂建国院士任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4月26日,郑州大学举行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聘任仪式,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杰出校友、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担任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聂建国回顾了自己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奋斗历程,并表达了对郑州大学的深厚感情。[详细]

河南理工“我与院士面对面”元培大讲堂开讲

“怎样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如何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毕业,是考研还是就业?”……近日,在河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我与院士面对面”元培大讲堂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为每一位师生答疑解难,为该校师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详细]

光刻机减振器突破者陈学东院士透露“成功秘诀”

“正是有了无数个一丝不苟的攻关,才促成了我国首台IC光刻机的问世。”5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陈学东在回答《中国科学报》提问时表示,科学研究往往没有捷径可走,重大科学技术突破靠的是对“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等科学家精神的长期坚持。[详细]

王志珍:释放科技创新“她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在科研岗位工作了60年,她一直坚信:“男人能干的事情女人都能干!”4月27日,王志珍在全球科技女性创新论坛上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女科技工作者的心得体会,希望帮助释放科技创新“她力量”。[详细]

朱彤院士:修订空气中PM2.5浓度标准已箭在弦上

“尽管过去10年间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显著,但仍是全球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近日,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在2024中关村平行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表示,适时启动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加强标准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将有助于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与公众健康。[详细]

沈世钊院士:直面世界难题,让中国天眼“跨”得更远

沈世钊,1933年生,今年91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他开拓了我国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带领团队提出的“主动反射面索网结构方案”,解决了大型天文望远镜建设中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天眼”落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详细]

李家洋:国家需求植根于我的思想深处

今年是李家洋赴美留学回国第30个年头。时光荏苒,他创新的脚步始终走在我国植物遗传学研究的最前沿:率先在国内建立模式植物拟南芥分子遗传学研究体系,率先利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出主粮作物水稻的功能基因,率先在中国提出分子设计育种理念。[详细]

送别陈俊武院士!“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安静过”

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陈俊武可谓“绝顶聪明”。中学的时候,他不仅以各科名列前茅的优等生条件始终免交学费,而且还赢得了同学们对他“神童”的赞誉。那时的他,对化学、药物学有浓厚兴趣,且又精通英语,他就用中、英文自编了4种分期分号的杂志,累计50多万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