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苗德岁著,青岛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定价:58元
■卢静
从十几年前我在中科院古脊椎所读研究生开始到现在,苗德岁老师的大名一直如雷贯耳,并且总和“才子”“博学”等词联系在一起。每次苗老师回研究所,客座办公室气氛总是非常活跃,充满欢声笑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过去和现在古生物界的趣事,给沉闷的生活增添欢乐的同时,也坚定了我在这条“也可以很有趣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念。后来才知道,苗老师在读研究生期间还拿过代表本领域研究生最高荣誉的罗美尔奖,这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奖项,每年只设一个名额,而且长期被欧美学生垄断。
近些年,苗老师在科普领域非常活跃,特别是对《物种起源》的译介,对达尔文那些维多利亚时代英语长句的把握和表达,着实令人佩服。最近,我收到他写给青少年的新作《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以下简称《地球史诗》),对苗老师的笔力和思维更加钦佩。
地质学是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并列的自然科学的几大领域之一。我一直觉得,地质学科普对于大众,特别是对孩子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了。
谈到地质学,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还是打着红旗、无惧风雨、在艰苦条件下为国家找矿找油的野外工作者。当然,这部分是事实。但其实,地质学对于我们了解自然、建构自己的世界观也有非常大的作用。身处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城市人,和地质学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刚好能够引发脱离平常生活的新奇感觉。
五六岁是孩子提问“为什么”的爆发期,我发现他们的大部分问题多数和地球、地质相关。当和家人长辈出门旅行、离开城市,看到连绵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多样的地貌时,更是充满了求知欲。
优秀的科普作品能为孩子的求知旅程插上一双翅膀。面对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我想,有一本《地球史诗》的话,也许能够更好地作出解答。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虽然我也参与过一些科普工作,但事实一次次“无情”证明,对孩子们的问题,我常常想得太多太复杂,以至于很难在短时间内给出这些问题最本质、最简明的回答。想给孩子的问题一个答案,往往比搜索“硬事实”的知识点更困难。而且,孩子到了一定阶段,更适合自己从阅读中寻找经过推敲的答案。
地质、古生物科普方面的童书,我也读过一些,有些不错,有些则似是而非,东拼西凑,甚至哗众取宠。《地球史诗》这本书则做到了平实、扼要、集中,逻辑感强,读起来有一种像教科书一样要把最好的知识用最简单、最明确的话说出来的感觉,但文字又比教科书亲切得多。
《地球史诗》一书的读者定位是青少年,但我认为同样适合对地球科学抱有兴趣的成年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各章穿插的地质学专业知识与华夏大地上知名地貌、山河、景点、矿物的联系,可以学到许多新颖的、有趣的知识。这种讲述形式,以前很少在国内科普读物中读到,引进版的国外书籍里更是难以见到。
下次和孩子一块儿出门旅行时,我准备带上这本《地球史诗》,给孩子讲一讲地质学,讲一讲今天的地球、地球的面貌,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讲一讲气势恢宏的地球史诗。
《中国科学报》 (2021-09-02 第7版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