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21
选择字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降雨强度是影响水库径流水质主要因子

 

本报讯(记者李晨)近日,《环境管理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生态修复团队最新成果,他们以浙江安吉赋石水库为实验点,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规律及面源污染发生机制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努力解决水源地面源污染“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因土壤氮磷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太湖流域等,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正逐渐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在水源地治理该类型面源污染迫在眉睫。

浙江安吉赋石水库是浙北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研究团队自2007年起,以该水库为实验点,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规律及面源污染发生机制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通过长期实地观测和研究,研究团队揭开了水源地污染物迁移的“真相”, 明确了水源地主要污染参数是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降雨强度是影响水库流域径流沟水质的主要因子。

论文作者张建锋介绍说,该系列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毛竹林覆盖下集水区污染物总氮、氨氮、硝态氮和总磷在从大气降水到林内雨、树干流、枯透水到地表径流过程中的迁移转化及空间分布特征。

为进一步探究磷在水源地的空间分布与降落过程中的变化,团队以探索磷的纵向维度变化为研究目标,对水库水源地磷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空间上从高到低(大气降雨、树干流、林内雨、地表径流),总磷流失在逐步增加,溶解磷流失比例从29.29%(大气降雨)到 62.76%(地表径流)。

影响磷流失的关键因素是降雨,不同降雨因子对纵向水平磷素流失的影响差异显著。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水源地面源污染物磷的空间分布与迁移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能够为改善水源地环境质量、减少磷素流失、控制水源地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1.112096

《中国科学报》 (2021-07-21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