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5-27
选择字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北冰洋“大西洋化”“一路向北”

 

本报讯(记者廖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舒启等研究发现,北冰洋的“大西洋化”具有北移且增强的趋势,提出了北冰洋快速“大西洋化”的物理机制并预测了其未来变化趋势。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30年来,随着大西洋向北冰洋热量输送的增加,北冰洋的巴伦支海和欧亚海盆东部发生了显著的“大西洋化”现象——北冰洋海水快速升温,海洋上层层结减弱,海冰加速消融。然而,其发生的物理机制及未来发展趋势仍不清楚。

该研究表明,海—冰—气相互作用的这种变化特征对北冰洋“大西洋化”具有不断“向北推进”的作用,开阔海域海洋层结增强、海洋热释放减少,使更多来自北大西洋的海洋热量储存在海洋中,并通过增加极向热输送进入到相对下游的海冰覆盖区,导致下游冰区的水温升高、海冰减少、海洋释放热量增加及海洋层结减弱;随着海冰的减退,原海冰区域逐步转变为开阔海域,其海—冰—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渐渐转变为与上游开阔海域相同的情况,使更多热量继续进入更下游的海冰覆盖区,进而使得更下游海洋发生“大西洋化”现象,这就实现了“大西洋化”向高纬度不断“迭代式”快速推进。

基于气候模式对巴伦支海和喀拉海未来“大西洋化”进程的预测显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冰洋的“大西洋化”会继续向北推进,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将分别从21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开始出现冬季无冰现象,整个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热释放将在此期间达到峰值,预示随后这一路径的“大西洋化”进程将在北冰洋的深海盆海域以更快的速度推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3321-7

《中国科学报》 (2021-05-27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科大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科学网2025年7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