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卫星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26
选择字号:
高质量通识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吴卫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吴卫星

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展现出不同光彩,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精英还是受到通识教育的公民的争论让人沉思。早期欧洲的高等教育以博雅教育理念广受欢迎,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些重视科学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新型大学迅速获得大众认可,公众甚至一度认为大学并非是提供通识教育的场所,而是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的场所。

当前,历史发展到新阶段,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新学科的不断涌现让人重新重视大学的通识教育。学科发展需要高质量通识教育,而高质量通识教育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应处理好“通””专”教育关系

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按照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科技发展的相当长时期里,极大促进了知识传承和学科内创新。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了专业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注意到过度专业化的教育可能会抑制交叉学科的发展和新学科的诞生,同时也会限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仅以金融学科举例,在现代金融学近50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学科与数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使其与50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中国,金融和信息技术在实践领域的融合也促进了中国金融业在金融科技领域走到世界前列。

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一定要认识和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首先,通识教育一定不能是浅尝辄止的各类知识的介绍,而是有学理基础的跨专业融合学习。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通识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专业教育,高质量的通识教育无从谈起。

第二,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要为专业教育提供广泛的学术基础,借此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基本掌握不同学科的技能和方法,并能够将不同学科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借鉴学科分类,增加通识教育广度

有深度的专业教育是高质量通识教育的基础,但是通识教育包含哪些内容?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般而言,学术界把通识课程体系分成人文类、社会类和自然类。不同大学都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通识教育领域也有两种不同的探索。一是将通识课程体系按照学科归属划分成不同领域,要求所有学生修习所有领域的部分课程,让学生对所有领域都有所涉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按照学生所学习的主要学科门类进行分类培养,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行不同学科领域的通识教育,其他领域则让学生依据兴趣自由选择。

实践中,上述两种方式很难说哪种最优。不同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也会为通识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带来第一手经验。在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大家首先接受的共识是要尽量打破学科门槛,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另一个共识是学生的选择是有指导的选择。大学生选课有强烈的兴趣导向,这种异质性导向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如何做好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以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各学校有整体化的设计和具体化的指导方案。

通识教育应“因人而异”

在通识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一门课程提供给不同背景的学生时,是否可以完全一样,并由学生各取所需?

事实上,对于不同类型学生而言,同一门课程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和学生的背景结合,通识教育往往让学生易于接受新概念,放松对学理的探讨。

比如,财经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学习材料物理方面的课程,对新材料特征和工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对材料物理发展逻辑和脉络的掌握,则更加有助于其新旧知识的融合。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在1980年,面对当时公众对人口爆炸和地球资源耗竭的担忧,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西蒙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教授埃尔里奇就未来资源价格问题提出了所谓的“世纪之赌”——根据10年后资源的价格变化决定输赢。生物学教授认为资源价格会上升,经济学家则相反。最终,经济学家获得了胜利,这一争论获得了大量关注。

显然,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我们的高等教育如何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让学生在面临实践问题时能融会贯通,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在提供课程时,我们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背景,将面向不同群体的课程进行有价值的改造,将会对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带来巨大的帮助。

当然,这样的针对性是对大学教师的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拓展知识领域、扩大视野,学习自身专业之外的学科,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准。通识教育的一般性和针对性使得教学中需要考虑如何平衡,最终目标是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21-10-26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