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和田播撒希望的种子 |
——首师大京疆学院学员家庭访问记 |
■本报记者 陆琦
和田,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枕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在这里,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
生活在和田,居不易,接受良好的教育更是不易。
这是《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跟随首都师范大学一行人在新疆和田走访30余户首师大京疆学院学员家庭时最深切的感受。
短短两天的走访,除了感动、欣慰,一行人感觉更强烈的是责任感和使命感。
和田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唐勇告诉记者,和田地区每年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不足24%,也就是说,有近2万名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读书。“教育问题,是和田地区发展中的难题,也是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除了受教育意识薄弱外,教师“一缺两低”,即教师数量缺、业务水平低、汉语言文字能力低,成为制约和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唐勇说,一方面,“好老师来不了,来了也留不住”;另一方面,和田地区有大批的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图儿荪巴克是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人,父母早亡,2004年7月从和田师专汉语言专业毕业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他开过出租车,卖过手机,生活过得十分窘迫。妻子也因为嫌他穷,离家出走了。
直到今年4月,38岁的图儿荪巴克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到北京培训。
“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去北京,能到首师大学习。”图儿荪巴克说。
在首师大京疆学院,像图儿荪巴克一样来自和田地区的未就业大学生已达635人。
据了解,北京市自去年年初在全国启动新疆未就业大学生培养工作,首师大成为全国首批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也是北京市接收数量最多的院校。
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张雪为组长、常务副校长宫辉力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缪劲翔主抓思想教育,副校长周建设量身定做教学计划,副校长马常负责生活服务保障。
培养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学校采取了最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最优秀的师资配备、最有力的经费保障。用宫辉力的话说:“生活上倾情关怀,学业上严格要求,对每一位学员负责。”
“孩子们都很热情、很淳朴、很善良。”和记者聊起这群来自和田的特殊学生,张雪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我们做的点点滴滴,他们都能感受到。”
而此行中,为了招待“雪妈妈”,图儿荪巴克拿出了家里所有好吃的——十几个鸡蛋。
捧着热乎乎的鸡蛋,张雪分外感慨。她说:“孩子们到北京学习,特别不容易。今后要为所有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生活条件,特别是对家庭困难的孩子要加倍关心,让他们能够完成学业,学成后摆脱贫困,为家乡作贡献。”
“知道‘雪妈妈’要来和田,我们都兴奋得睡不着觉!”艾科拜尔和巴哈尔古丽夫妻二人都是首师大京疆学院的学员,拉着从北京远道而来的“雪妈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当从张雪手中接过礼物时,艾科拜尔的父亲哽咽了,连连表示感谢,感谢学校领导来看望他们,更感谢学校对孩子的培养。
“我们会把在北京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听,讲给我们的学生听,以实际行动把首都的关爱播撒在家乡和田。”这是635名京疆学院学员的共同心愿,也是教育援疆播下的希望的种子。
《中国科学报》 (2012-08-15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