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5 6:4:3
美国家科学院公布新院士名单
谢晓亮、叶军和李家洋等当选
 
本报讯 5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8次年度会议在华盛顿特区召开,会议公布了新当选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单,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谢晓亮和叶军当选新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当选外籍院士。
 
美国科学院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告中说:“为了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和持续成就,72位科学家当选新院士,18位来自15个国家的外籍科学家当选为外籍院士。”至此,美国科学院共有2113位院士,418位外籍院士。
 
谢晓亮是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讲座教授,2010年在北京大学组建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他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2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至1998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任资深科学家,取得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1999年到哈佛大学任职正教授,并受聘Mallinckrodt讲席教授。他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座教授、中国化学会华裔荣誉会士。
 
谢晓亮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和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的开拓者之一,是这些新兴交叉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实验与理论工作的集大成者,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此领域的科学标准。他的研究组对离体实验及活细胞内生物系统在单分子水平的动力学研究具有重大贡献,是这个领域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为生物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他的研究组大幅发展改良了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特别是在相干拉曼显微成像技术(CARS、SRS等)的发展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谢晓亮在2009年获得美国能源部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能源部在颁奖词中说:“该奖是表彰谢晓亮教授在非线性拉曼显微学和高灵敏度分子振动成像领域的创新研究,在创立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领域中的科学领导地位,以及在酶反应动力学和活细胞基因表达领域中的杰出工作。”
 
叶军是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NIST)与科罗拉多大学联合建立的实验天体物理实验室(JILA)研究员、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1967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8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8月回到科罗拉多大学,在实验天体物理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他在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院士。
 
叶军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光学领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研究超冷锶原子、冷原子和超快激光背后的科学。他研制的“飞秒光梳”技术实现了激光频率的直接绝对测量,这是一个在光频测量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突破性成就;2006年~2007年,他的研究小组做成一台世界上最准确的——每7000万年仅误差1秒——锶原子光钟,精度超过了存放于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的铯原子钟,并有望取代铯原子钟成为世界新的计时标准。他获得过多项著名荣誉,如2006年度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研究奖,2006年度美国光学学会威廉·梅格斯奖,2007年度美国物理学会拉比奖,以及2007年德国卡尔·蔡司研究奖。从2004年起,本报对叶军的工作有过多次报道。
 
卡尔·蔡司研究奖在颁奖公告中这样评价叶军:“2005年,叶军的博士生导师约翰·霍尔和德国马普学会量子光学研究所所长特奥多尔·汉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会将最高贵的科学桂冠授予以激光为基础的精确光谱学测量方法的发明……如今,在诺奖获得者工作的基础上,叶军发展出频率更稳定的激光和基于此的测量方法,一跃千里,登上世界物理学之巅。”
 
李家洋是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工作。他的研究组的研究方向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的分子遗传学,主要以粮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Auxin和Strigolactones)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
 
美国科学院是由科学和工程学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组成的荣誉机构,1863年3月3日由林肯总统签署成立,致力于为联邦政府提供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咨询和建议。当选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推选新院士的工作持续全年,但是必须由一位现任美国院士推举,本人不得申请,在每年4月底举行的年会上举行最后一轮投票,并在会议最后一天公布本年度新当选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单。外籍院士不具有投票权。(王丹红)
 
《科学时报》 (2011-05-05 A4 国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