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鹏 更多>>   

童志鹏(1924年8月12日-2017年12月19日 93岁)
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主持多种通信电台、接力机和机载雷达的研制及新一代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数据交换网等研究工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国家多种奖励。80年代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是我国与国际联网最成功、最早的系统之一。
童志鹏逝世

童志鹏院士获“CICC终身成就奖”
童志鹏院士:志存高远 鹏程万里

 高伯龙 更多>>   

高伯龙(1928年6月29日-2017年12月6日 89岁)
激光陀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为国内领先;工程化样机具有独创性,可以进入实用阶段,已小批量供有关部门使用,并正在研制新品种。同时已研制出的新的激光器,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这种最关键技术水平的国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伯龙逝世

依稀仍见“扫地僧” 追忆高伯龙
今天让我们向一位真正的国家脊梁致敬和告别
高伯龙院士:至纯至强之光
高伯龙院士: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陈吉余 更多>>   

陈吉余(1921年9月17日-2017年11月28日 97岁)
著名河口海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组建了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长江河口发育模式及自适应和人工控制理论,为长江口深水航道选槽和河口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倡导并参加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陈吉余逝世

陈吉余:中国区域性海平面上升研究待加强
陈吉余院士:这是我对社会的责任

 陆钟武 更多>>   

陆钟武(1929年10月2日-2017年11月27日 88岁)
冶金热能工程和工业生态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炉窑热工方面,率先参照势流理论研究了竖炉气体力学,用高炉炉身静压成功地判断了炉内的主要变迁。建立了火焰炉热工基本方程式;查明了普通平炉改为内倾式后指标下降的原因。改造后的加热炉热效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陆钟武逝世

忆中国工业生态学之父陆钟武院士
陆钟武主编《工业生态学基础》出版

 曹楚生 更多>>   

曹楚生(1926年6月2日-2017年11月19日 91岁)
水工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响应中央号召,自愿率领学生投身治淮;60余年来历任水电部西北、天津等设计院正副总工程师等职,负责设计的工程有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盐锅峡、碧口等,还创建了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零坍落度碾压式砼坝、微坍落度坝等工程。
曹楚生逝世

 

 黄士松 更多>>   

黄士松(1920年10月27日-2017年11月11日 98岁)
著名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和高等气象教育事业六十余载,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在副热带高压、大气环流、东亚季风、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卓著,享誉海内外。
黄士松逝世

 

 刘建康 更多>>   

刘建康(1917年9月1日-2017年11月6日 100岁)
鱼类学、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导湖北省梁子湖鱼类生态调查研究,长江干流上中下游鱼类生态调查研究,为我国淡水鱼类生态学提供了系统的第一手数据资料。领导的武汉东湖渔业稳产、高产试验和水体生物生产力研究与后续的东湖生态学研究,使东湖渔业生产获得高速发展。
刘建康逝世

刘建康:碧“水”丹心江湖情

 周世荣 更多>>   

周世荣(1931年7月-2017年10月27日 86岁)
考古学家、陶瓷研究专家。他1972至1973年参加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当时周世荣的主要工作是画图,他亲眼目睹马王堆一号汉墓(即辛追墓)出土的漆鼎中盛装有藕片,曾亲尝辛追墓漆钟中残留的两千多年前的酒液,并曾参加了向马王堆女尸注射福尔马林等工作。
周世荣逝世

 

 李正邦 更多>>   

李正邦(1933年5月7日-2017年10月24日 84岁)
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长期从事电渣冶金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设计了国内第一批工业电渣炉,生产出无发纹钢、高温合金产品,并在液渣启动、液位控制、连续抽锭和二次冷却上有创新。率先开发了电渣熔铸技术,研制成功曲轴、飞机发动机涡轮盘等产品。
李正邦逝世

 

 朱显谟 更多>>   

朱显谟(1915年12月4日-2017年10月11日 102岁)
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从事土壤、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研究。提出华南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红色冲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地带性土壤的观点。对国内外土壤剖面进行对比研究,明确了灰化土中的A2层不是R2O3的淋溶层而是硅的淀积层。
朱显谟逝世

朱显谟:百岁院士梦牵“黄河清”

 沈祖炎 更多>>   

沈祖炎(1935年6月5日-2017年10月11日 82岁)
钢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5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3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结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为国家大剧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广州新体育馆、南京奥体中心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
沈祖炎逝世

沈祖炎:杏坛执守一甲子,初心未改钢结构
沈祖炎:倾心乐守讲台 躬耕教改第一线

 钟扬 更多>>   

钟扬(1964年5月-2017年9月25日 53岁)
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积累和独创性成果。
钟扬逝世

追忆钟扬:扎根祖国大地的“一粒种子”
钟扬妻子捐出全部赔偿金
忆钟扬:高原上的“种子先生”

 张齐生 更多>>   

张齐生(1939年1月18日-2017年9月25日 75岁)
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先后开发成竹材胶合板、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板、竹材碎料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木复合层积材等系列产品。重视研究成果和经济相结合,有效的开展应用研究,使产品在众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张齐生逝世

 

 金鉴明 更多>>   

金鉴明(1932年1月23日-2017年9月19日 85岁)
环境生态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环境工程学科领域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物种移地、就地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设计、建设工程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其成果具有开创性、指导性和应用性。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奖励。
金鉴明逝世

 

 南仁东 更多>>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 72岁)
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工程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卓越贡献。
南仁东逝世

专题:缅怀“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这20多年他就专注干了这一件事 记南仁东
天文界一大损失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

 张灿玾 更多>>   

张灿玾(1928年7月-2017年9月1日 90岁)
新中国成立以来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一直都致力于中医文献研究并著书立说,借此传承自己的医术和经验。从2012年10月重新修订《黄帝内经文献研究》开始,张灿玾坚持每年以100万字的速度,整理自己学医的经验,三年的时间就整理出版了400万字的著作。
张灿玾逝世

 

 王恩田 更多>>   

王恩田(1931年4月-2017年8月28日 96岁)
考古学家、古文字学专家、先秦史研究专家、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曾主持临淄齐故城小城钻探,首次发现齐刀币铸钱遗址,并主持益都(今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地的挖掘。发现安阳殷都以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随葬青铜器最重要、杀殉人数最多的晚商大墓。生前曾质疑“断代工程”。
王恩田逝世

 

 卢佩章 更多>>   

卢佩章(1925年10月7日-2017年8月23日 92岁)
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立了多元混合物分离的理论基础,为超纯气体制备提供了纯化和检测方法,发展了腐蚀性气体色谱分析仪、金属中气体分析仪和大气中毒物分析仪等。在研究色谱峰型等规律基础上提出了选择色谱最佳操作条件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发展细管径高效液相色谱。
卢佩章逝世

 

 卢冠忠 更多>>   

卢冠忠(1956年10月-2017年8月12日 60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催化新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催化化学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卢冠忠逝世

 

 朱英国 更多>>   

朱英国(1939年11月1日-2017年8月10日 78岁)
植物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40年来坚持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优势利用研究,二十世纪70年代初利用华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杂交合作育成红莲型水稻不育系及红莲型杂交稻,80年代中期利用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的败育株与协青早选杂交选育出马协不育系和马协型杂交稻。
朱英国逝世

但愿苍生俱饱暖:追忆“农田院士”朱英国

 柯俊 更多>>   

柯俊(1917年6月23日-2017年8月8日 101岁)
材料物理学及科学技术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理,至今在英美德日俄学者中仍为贝茵体形成机理的主流学派。领导并亲自参加中国考古冶金史的研究,阐明中国生铁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柯俊逝世

 

 蒋锡夔 更多>>   

蒋锡夔(1926年9月5日-2017年8月1日 91岁)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有机氟化学、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和亲卤反应,结构─性能关系,新颖反应机理探索,溶剂和微环境效应,疏水亲脂作用等方面均有建树。特别是对有机分子的簇集和自卷现象及对自由基化学中取代基参数s的建立和应用两方面研究都作出重要贡献。
蒋锡夔逝世

 

 彭金章 更多>>   

彭金章(1937年11月-2017年7月29日 81岁)
考古学家。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樊锦诗的丈夫,曾负责莫高窟北区的考古课题。具有田野考古发掘的领队资格,曾主持多项考古发掘:莫高窟北区考古发掘,发现重要遗迹和珍贵遗物,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主持莫高窟96窟等遗址发掘;主持甘肃省锁阳城址、骆驼城古墓群等发掘。
彭金章逝世

 

 陈文塬 更多>>   

陈文塬(1937年11月-2017年7月19日 86岁)
我国非线性泛函分析方向的开拓者之一,兰州大学资深教授,数学家。兰州大学数学学科奠基人之一,在兰州大学工作六十余年,为兰州大学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一些研究成果比国际同类工作要早许多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专门人才。
陈文塬逝世

 

 张忠培 更多>>   

张忠培(1934年-2017年7月5日 83岁)
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第四任院长,他曾说,“故宫博物院决不能毁于我手!”他是中国知名的文博考古专家。曾主持过元君庙仰韶墓地等重要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著述颇丰,出版有《中国北方考古论集》等专著。
张忠培逝世

 

 陈学俊 更多>>   

陈学俊(1919年3月5日-2017年7月4日 99岁)
热能动力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长期从事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是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50年代起,在国内最早开展应用基础学科--两相流与传热的理论研究,是国内这门新学科分支的奠基人。开设电力、热能工程及锅炉专业的大多数课程。
陈学俊逝世

 

 申泮文 更多>>   

申泮文(1916年9月7日-2017年7月4日 101岁)
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无机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多次举办不同层次的无机化学教师讲习班。撰写并翻译出版了一批无机化学专著和教科书。为发展我国无机化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长期从事金属氢化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在储氢合金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镍/金属氢化物可逆电池,均取得较新成果。
申泮文逝世

 

 刘宝琛 更多>>   

刘宝琛(1932年7月20日-2017年6月21日 85岁)
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随机介质理论的奠基者及其应用的开拓者。发展创建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将其应用于建筑物下、河下及铁路下开采地表保护工程。在本溪等矿区从“三下”安全采出煤炭达千万吨以上。打破了苏联专家的太子河保安煤柱禁区,采出煤上百万吨。
刘宝琛逝世

追忆刘宝琛:心甘情愿当“煤黑子”“土疙瘩”

 孔繁祜 更多>>   

孔繁祜(1924年8月1日-2017年6月12日 92岁)
中国整形外科的先驱者之一,学界知名专家。1963年随科转往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成形科工作,直至1989年从北医三院退休。孔教授参与了北医三院成形科的创建和发展,亲历了中国整形外科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兴盛的发展过程,为北医三院成形科和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
孔繁祜逝世

 

 陈家鼎 更多>>   

陈家鼎(1937年1月27日-2017年6月4日 81岁)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手紧张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的教学安排经常超工作量,曾经有一学期同时教授三门数学课,甚至还以教授身份教过习题课。他在退休之后仍然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连续多年为统计学双学位学生讲授概率论。
陈家鼎逝世

 

 郭予元 更多>>   

郭予元(1933年1月1日-2017年5月29日 84岁)
农业昆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从事过植物保护推广、教学、研究工作。近十多年来对棉铃虫灾变规律和控制基础有较深入研究。发表科研论文211篇,其中SCI收录22篇、国内学报121篇。出版科技专著20部、译著2部,其中第一作者3部、主编5部、译著总校1部。
郭予元逝世

 

 俞昌旋 更多>>   

俞昌旋(1941年7月7日-2017年5月23日 76岁)
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取得多项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最先观察到无外驱动等离子体向混沌态过渡的三条途径首次实现利用小扰动方法对无外驱动的等离子体混沌实施控制。
俞昌旋逝世

“院士也是平常人,没有高人一等”追忆俞昌旋

 吴文俊 更多>>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 98岁)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在示性类、示嵌类等研究方面取得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一系列突出成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70年代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影响巨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吴文俊逝世

吴文俊院士追思会在京举行
追忆吴文俊:斯人已去 世间犹存“吴方法”
追忆吴文俊:“没有人间烦恼”的数学家走了

 屠善澄 更多>>   

屠善澄(1923年8月12日-2017年5月6日 93岁)
自动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在通信卫星飞行试验过程中,为提高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轨道的高度及解决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蓄电池过热故障控制系统做出了重大贡献。试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运行4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超过设计寿命。
屠善澄逝世

追忆屠善澄院士:心怀飞天梦 卫星伴此生

 彭少逸 更多>>   

彭少逸(1917年11月9日-2017年5月6日 100岁)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物理化学、色谱催化方面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和色谱分析研究。组织领导了合成油七碳馏分脱氢环化制甲苯研究,开发了催化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1960年以后研究成功柴油中芳烃的抽提,已用于生产。
彭少逸逝世

 

 阮可强 更多>>   

阮可强(1932年12月19日-2017年4月29日 85岁)
反应堆物理、核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在反应堆物理和核安全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工作,负责过多个反应堆的物理研究、设计项目,以及核设施的临界安全研究、设计和审查工作。负责完成了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的建造和物理启动,为我国快堆研究的起步奠定基础。
阮可强逝世

 

 张乃通 更多>>   

张乃通(1934年7月17日-2017年4月21日 83岁)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航天部哈工大通信教学科研的技术基础;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主持研制成国产化的MPT1327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并转化进入市场,打破国外垄断我国专用通信系统市场的局面。教学50年,培养出硕士50名,博士39名。
张乃通逝世

 

 李亦园 更多>>   

李亦园(1931年-2017年4月18日 86岁)
著名人类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范围涉及人类学、文化学、比较宗教学、家庭宗族研究、神话研究,并以台湾高山族、华侨社会以及华南、台湾汉族民间文化为田野研究对象。著有《人类的视野》、《文化的图像》、《文化与行为》、《信仰与文化》等专著16种,论文130余篇。
李亦园逝世

 

 颜德馨 更多>>   

颜德馨(1920年11月-2017年4月17日 98岁)
著著名中医药专家,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届“国医大师”。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作为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为推动海派中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让颜氏内科成为海派中医的优秀代表。
颜德馨逝世

 

 严仁英 更多>>   

严仁英(1913年11月26日-2017年4月16日 104岁)
著名妇产科、妇女保健学专家。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白斑、药物终止早期妊娠和农村围产保健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合编有《病理产科学》等,主编有《实用优生学》。韩启德赞誉她为“中华知识分子典范,我国围产保健之母”。
严仁英逝世

 

 陈应明 更多>>   

陈应明(1923年2月-2017年4月14日 95岁)
航空史、航空画、航空模型制作大师级人物。3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航空模型制作,曾参加过中国第一套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的编写。发表过近百篇有关航空及模型制作方面的论文,他绘制的图纸图画,生动准确,英国日本台湾的一些博物馆均以他绘制的图纸图片为依据复原飞机及模型。
陈应明逝世

 

 俞大光 更多>>   

俞大光(1917年10月26日-2017年3月10日 100岁)
理论电工和电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参加并审核、制定院军标、国军标和国家标准数十项。审定院科技丛书十余册。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著有《电工基础》和《电路及磁路》等。
俞大光逝世

 

 袁运开 更多>>   

袁运开(1929年2月12日-2017年4月12日 88岁)
著名教育家,我国自然科学史与自然辩证法学科奠基人之一。我国最早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之一的华东师大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先后担任本科及硕士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对华东师大物理学史、科技哲学两个硕士专业及物理系的创建与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运开逝世

 

 刘子真 更多>>   

刘子真(1924年3月13日-2017年4月6日 93岁)
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要在自己死后捐献遗体的想法,在分别做通了爱人及四个子女的工作后到天津市公证处办理了遗体捐献的公证书。她对家人说过“我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死后也要把我的遗体贡献给教学科研事业”。现在她终于实现了自己最后的心愿。
刘子真逝世

 

 薛社普 更多>>   

薛社普(1917年10月26日-2017年3月10日 100岁)
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对细胞分化规律及其可调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我国男性生殖生物学及节育药棉酚等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创建了网织红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胞质体杂交模型,发现波型蛋白基因被抑制与去核有关,揭开哺乳动物红细胞自然去核之谜和去核的双期相现象。
薛社普逝世

 

 徐祖耀 更多>>   

徐祖耀(1921年3月21日-2017年3月7日 95岁)
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形状记忆材料及材料热力学诸领域研究获丰硕成果。揭示了无扩散的马氏体相变中存在间隙原子的扩散,由此重新定义了马氏体相变、修正了经典动力学方程成功地由热力学计算铁基。发展了形状记忆材料。
徐祖耀逝世

 

 郑成竹 更多>>   

郑成竹(1959年6月3日-2017年2月27日 58岁)
著名外科学者、中国微创外科事业先驱、减重代谢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致力于外科学,尤其在微创外科、减重代谢外科方面造诣高深。完成国内首套国产腹腔镜的开发研制,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新型手术治疗,拓展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范围,率先改进腹腔镜胃肠手术操作步骤和技术。
郑成竹逝世

 

 谢学锦 更多>>   

谢学锦(1923年5月21日-2017年2月24日 94岁)
应用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导开创和奠基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1979年他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指导全国许多单位,20多年来完成了600余万平方公里的采样分析与成图工作,据此发现了数百个工业矿床,特别是金矿。1988年开始推动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标准化。
谢学锦逝世

 

 李家治 更多>>   

李家治(1919年12月13日-2017年2月18日 98岁)
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著名古陶瓷与特种玻璃材料科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过程及其胎、釉的物理化学基础和非晶态物理化学与特种玻璃材料方面研究工作。在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研究以及中国古陶瓷化学组成变化规律和历代名瓷釉的形成机理研究等方面具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李家治逝世

 

 苏镪 更多>>   

苏锵(1931年7月15日-2017年2月17日 86岁)
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稀土化学和物理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从独居石和包头矿中提取钍和分离单一纯稀土的中间工厂。提出了利用钇的位置变化来分离钇的原理和铈的湿法空气氧化法等分离工艺并用于工业生产。70年代以后,合成了一系列稀土化合物。
苏锵逝世

 

 任新民 更多>>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 102岁)
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领导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和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中国航天四老。
任新民逝世

 

 于同隐 更多>>   

于同隐(1917年8月6日-2017年2月6日 101岁)
著名有机化学家,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发了对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不等活性缩聚动力学这一新领域,和以高分子硬弹性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研制了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人工肺。
于同隐逝世

 赵国藩 更多>>   

赵国藩(1924年12月29日-2017年2月1日 93岁)
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为制定我国水利水电、港工、建筑、桥梁等专业的工程结构规范,解决四川二滩拱坝、贵州东风拱坝、贵州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广西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等关键技术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国藩逝世

 熊远著 更多>>   

熊远著(1930年7月8日-2017年1月30日 87岁)
动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育种工作。90年代组建猪的资源家系,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猪重要经济性状QTL定位及后选基因的研究,同时分离、鉴定了与肌肉生长、肉质等性状有关的多个新基因和新分子标记,为开展猪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熊远著逝世

 崔国良 更多>>   

崔国良(1931年7月7日-2017年1月18日 85岁)
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负责研制成功多种推进剂,广泛用于战略、战术和宇航发动机,有3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研制成功含铝推进剂,根除了发动机不稳定燃烧;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解决了大型药柱裂纹;提出人工脱粘方案,保证了药柱结构完整性。
崔国良逝世

 叶惠方 更多>>   

叶惠方(1917年7月16日-2017年1月17日 100岁)
我国军队妇产科学的重要开拓者、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奠基人、一代宗师林巧稚嫡传弟子。1954年6月调入解放军总医院,任原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院专家组成员,是该院建院首批12名技术骨干之一。几十年来带领团队将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发展成为国内先进军队领先的一流学科。
叶惠方逝世

 周有光 更多>>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 112岁)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他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使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科学的阐释。
周有光逝世

 

 李佩 更多>>   

李佩(1917年12月20日-2017年1月12日 99岁)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我国早期回国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夫人。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80岁时还站在讲台上为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讲授英语;90岁时还在张罗中关村专家论坛并亲自主持。
李佩逝世

 

 吕志涛 更多>>   

吕志涛(1937年11月4日-2017年1月11日 80岁)
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双向偏拉构件计算及抗剪设计、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并列入设计规范。提出了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裂缝控制和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方法,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吕志涛逝世

 卢良恕 更多>>   

卢良恕(1924年11月3日-2017年1月4日 93岁)
小麦育种、栽培、农业与科技发展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创造性提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食物安全、种植业三元结构等重要战略观点,在高层次决策咨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关注沿海发达地区、资源金三角、黄土高原、西部贫困地区等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突出成效。
卢良恕逝世

 往年专题 更多>>   

缅怀2016年逝世的科学家

缅怀2015年逝世的科学家

缅怀2014年逝世的科学家

纪念2013年逝世科学家

纪念2012年逝世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