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超岷等 来源:ISMEJ 发布时间:2020/6/19 18:18:08
选择字号:
微生物介导是深海冷泉形成单质硫的新途径

 

近日,国际生物学权威期刊ISME J刊发文章,报道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冷泉环境细菌氧化硫代硫酸钠形成单质硫新型途径的研究成果,为解释我国南海冷泉喷口广泛分布硫单质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记者了解到,在前期科考调查中,该所张鑫研究组用拉曼光谱观测到我国南海冷泉环境中单质硫含量丰富,但形成原因并不清晰。微生物是硫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对深海硫循环有重要贡献,但限于采样困难、微生物难于分离培养等因素,科研人员对深海微生物参与硫循环形成单质硫的机制知之甚少。

针对这种情况,孙超岷课题组借助“科学”号科考船从南海典型冷泉环境中分离得到一株可以高效氧化硫代硫酸钠形成单质硫的细菌Erythrobacter sp. 21-3,经拉曼光谱检测,确定其介导形成的单质硫结构为环状多聚硫S8。

为深入了解该菌形成单质硫的分子机制,研究组分别借助蛋白组学、分子遗传学及分析化学等手段深入揭示了Erythrobacter sp. 21-3驱动氧化硫代硫酸钠形成单质硫的关键基因和相应功能,提出了一种前人从未发现的新型硫氧化途径。

在该途径中,第一步反应由Thiosulfate dehydrogenase (TsdA)蛋白介导,氧化两个硫代硫酸根生成连四硫酸根,进而Thiosulfohydrolase(SoxB)水解连四硫酸根上的磺酸基,剩余硫烷聚合形成多聚硫(S8)。在特定情况下,多聚硫S8被Sulfur dioxygenase(SdoA或SdoB)氧化为亚硫酸根,最终氧化为硫酸根。

基于宏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该途径广泛存在于赤杆菌及其他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微生物中,说明该新型硫氧化途径对深海硫元素循环有重要贡献。据悉,该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微生物硫氧化途径,也为解释我国南海冷泉喷口存在大量硫单质的成因及深海硫元素循环的新型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来源:中国科学报 廖洋 王敏)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96-020-0684-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