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治医科大学教授矢田俊彦率领的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了人体进食后部分物质如何使大脑产生吃饱的感觉。进一步的研究有望让研究人员开发出新疗法治疗暴食和肥胖等病症。
此前的研究已发现,人体进食时,在作为食欲中枢的丘脑下部室旁核中,一种称为“nesfatin-1”的蛋白质会增加,让人产生吃饱感。但具体机制如何运作一直是个谜。
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进行实验来探究这一机制,他们从小鼠的室旁核中取出脑神经细胞,标定了一些含有“nesfatin-1”蛋白质的细胞,并发现这种细胞能与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胰岛素发生反应并被激活。由于人们进食米饭和面包等碳水化合物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浓度会增加,因此上述的反应可能是大脑产生吃饱感的部分原因。
研究小组刊登在学术期刊《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研究通讯》(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网络版上的报告说,如果今后能弄清蛋白质的氨基酸和类脂化合物对吃饱感有何影响,以及进食时间不同导致的吃饱感差异,就有望开发出新疗法对暴食、肥胖等病症进行有效治疗。(来源:新华网 蓝建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