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饶子和等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2-3-26 16:18:01
选择字号:
研究解析CCHFV病毒核蛋白晶体结构
 
3月14日,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nucleoprotein reveals endonuclease activity in bunyaviruse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的晶体结构及功能新发现,为开发出治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指明了方向。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是我国著名的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其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事与重要病毒和肿瘤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在艾滋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和SARS病毒蛋白结构和抗病毒药物研究方面取得过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成果公布在Nature,Cell等顶级杂志上。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是一种存在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俄罗斯北部、中东、南部欧亚大陆及非洲撒哈拉地区的烈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方性,其平均病死率在10%-50%。该病的病原是经蜱传播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针对CCHF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CCHFV核蛋白(NP)的晶体结构(分辨率2.3-Å),并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人员意外发现这一病毒的核蛋白与其他的过去报道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的核蛋白存在显著的差异,该蛋白整体结构呈球拍形,包含独特的“头部”和“茎部”区域。此外,研究人员还证实CCHFV NP显示了独特的金属依赖的DNA特异性和酸内切酶活性。预测活性位点的单个残基突变可导致这种核酸内切酶活性显著下降。
 
新研究结果揭示了该负链RNA病毒核蛋白的折叠机制和功能,扩展了我们对于布尼亚病毒NPs结构的理解,为开发出治疗CCHF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潜力的新靶标。(来源:生物通 何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