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hilipp Korber 来源:《科学》 发布时间:2011-5-25 10:14:03
选择字号:
新技术可生成人工染色质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0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通过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对基因组中所有成分实现高度控制,生成均匀一致的染色质串珠结构,并开发出分析染色体结构的计算机工具,揭示染色体复杂的组装过程。新研究在用DNA链人工包装染色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也为基因组生化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20日的《科学》杂志上。
 
染色体由DNA链和相关蛋白质缠绕弯曲,高度压缩包装而成。研究小组首先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完整的DNA染色体组,经过培养提纯,然后加入相等分量经纯化的组蛋白(DNA与组蛋白的重量比例固定为1∶1)。组蛋白是DNA链缠绕成染色体的基本材料,这样包装过程就开始了。
 
经过包装后,细长的DNA基因链包围着一颗颗组蛋白形成串珠一样称为核小体的小结,均匀分布在未打结的DNA链上。核小体是一种染色质结构,进一步卷曲压缩则成为染色体。之前其他研究显示,组蛋白和DNA也能各自沿着DNA链制造一些核小体结点,但这些串珠的整体结构却和细胞内形成的染色质大不一样。
 
研究小组找到了一种新方法,在实验中加入了酵母菌提取物和ATP,染色质改造酶从ATP中提取了必须的能量,沿着DNA重新配置核小体,重新构造出与细胞内染色质一样的人造染色质结构。
 
领导该研究的菲利普·科博解释说,染色质改造酶会很活跃地包装核小体,排除每个基因最初所遭遇的障碍,生成了位置均匀一致的核小体珠链。如果没有酵母菌提取物和ATP,在实验开始时核小体只能随机散布。
 
最关键的是,研究小组还开发出一种计算机图形组装算法,成为从外部研究染色体成分的有力工具,这样,科学家就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超过6万多个核小体形成染色质的排列方式,从而首次在实验中实际探测到了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和它们的组成基因。
 
染色质组装过程中的缺陷会导致多种疾病,包括一些癌症和慢性紊乱。更直接地研究染色质属性和其组装形状,有助于理解疾病形成并找到相应疗法。(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