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力等 来源:《科学》 发布时间:2009-12-22 12:17:25
选择字号:
“解读”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
 
一项从全基因组水平揭示亚洲人群的精细遗传结构、系统阐明亚洲人群遗传结构与地理分布,以及语言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12月1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引起国际科学界广泛关注。
 
这项研究由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泛亚SNP计划协作组的90多位科研人员共同完成。这些科研人员来自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计算生物学所徐书华副研究员是该项研究成果的共同通讯作者。
 
国内外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亚洲人群的遗传结构与人群的语言结构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包括阿尔泰、汉藏、苗瑶、侗傣、南亚、南岛等语系都有相应可识别的遗传成分,其相关性甚至高于遗传结构与人群的地理分布的关系。这说明现代人群的流动性很大,但文化语言的凝聚力依然很强。
 
研究还发现,大多数亚洲人群都包含多个遗传组分,说明亚洲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相当频繁。东亚人群的典型南北分布以及遗传多样性从南到北的梯度递减模式,揭示了东亚人群的南方起源和史前北迁的历史。
 
科研人员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认为现代亚洲人群的基本遗传结构特征和地理分布模式主要是人群早前迁移的结果。尽管近期的人口流动和基因交流使得亚洲人群的遗传结构更加错综复杂,但通过全基因组数据的研究,仍然可以揭示史前的人群迁徙以及人群融合的历史。
 
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泛亚SNP计划是在生物芯片技术日趋成熟、并开始服务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项目于2005年正式启动。亚洲各国研究人员通过近4年的密切合作,共收集了覆盖东亚、南亚及东南亚各区域的70多个亚洲代表人群的样本,并对1700多例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基因分型。
 
金力表示,此次研究是“泛亚SNP计划”的第一期成果,要最终解决亚洲人群遗传历史研究中的问题,还需要更高密度的群基因组遗传标记,这将是下一期研究的目标。(来源:新华网 张建松)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