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论文作者:张健旭等 期刊:《化学感觉》 发布时间:2008-6-4 15:25:10
研究首次确定大鼠性信息素成分
 
《化学感觉》(Chemical Senses)杂志网络版于5月30日发表中科院动物所张健旭副研究员、美国中华盛顿大学孙立新教授及其合作者的文章“大鼠性别和生殖腺影响的气味成分和三个雄性信息素”。该文以11页的篇幅,在国际上首次阐述了比小鼠更与人类接近的模式动物——大鼠的性信息素成分。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将最终确定的高等动物信息素分子发表在国际专业杂志上。
 
该研究成功地把化学(GC-MS)、生理学、行为学等方法相结合,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大鼠包皮腺和尿液的气味成分谱,经过定性鉴定和定量计算,找出了性别特有的或含量存在性偏差的气味组分,并佐以生殖腺对这些成分的调节特点,筛选出4-庚酮、2-庚酮、苯酚、4-甲基苯酚、4-乙基苯酚、角鲨稀(即三十碳六烯或深海鱼油)等为雄性信息素候选成分(putative pheromone), E-β-法尼稀、E,E-α-法尼稀等为雌性信息素候选成分;再选择2-庚酮、4-乙基酚和角鲨稀三个主要成分,测定其在尿液中的浓度,并将其合成物加入阉割雄鼠的尿液,检验这些成分对阉割雄鼠尿液性吸引的恢复作用,经过数百次的行为测试,最终验证了这三个雄性信息素的身份。
 
该研究还首次在大鼠包皮腺中发现多种萜类多烯,并纠正了以往雌性大鼠需性经验才能识别雌雄尿液气味的结果。因为大鼠气味腺和气味成分的性两型不如小鼠的明显,所以性信息素的筛选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微量候选信息素成分的性吸引功能还需进一步的行为验证。
 
据悉,研究人员正在验证鸟、鱼等动物类群是否也有小分子信息素,同时已开始尝试将该成果用于褐家鼠的鼠害控制。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动物行为生态海外创新团队项目、科技部攻关项目等的支持。(来源:中科院)
 
(《化学感觉》(Chemical Senses),doi:10.1093/chemse/bjn028,Jian-Xu Zhang,Zhi-Yong Feng)
 
更多阅读(英文)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论文 一周论文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