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琛 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9/24 10:06:34
选择字号:
西北大学召开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研讨会

 

 西北大学召开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研讨会           西北大学供图

9月22日,西北大学召开“碳中和愿景下的高校使命:西北大学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张国伟,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旨在整合西北大学校内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在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政策管理等方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凝练科研攻关方向,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夯实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人才团队基础,打造西部地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更好地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服务地方及国家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张国伟在致辞中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主动应对国际形势,多学科交叉凝聚力量等三个方面阐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他期望,西北大学力争在CCUS等碳中和技术领域形成高水平的综合团队,在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发出西大声音,贡献西大智慧,提出西大方案。

常江作了题为“碳中和道路的西大实践”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科技实践是西北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契机;将以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为平台,探索打造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交叉创新学院的有效路径。他还梳理该校从CCS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到CCUS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再到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和全国第一所培养碳中和领域复合型人才的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长达18年的奋斗历程。

在大会报告环节,国家碳氢资源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马晓迅作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国内外化石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的排放现状、国内外碳中和目标、碳中和的技术、碳氢资源的来源及其清洁利用以及西北大学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利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状况等。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劲风从减排技术的方法出发,分析碳达峰、碳中和的现有技术路径,及国家正在构建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结合陕西的能源结构特点与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分析陕西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难题和建议的优化路径,以及西北大学各学科在陕西应该承担的角色。最后结合国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地学类转型,给出西北大学地学领域碳中和创新行动建议。

陕西省能源化工研究院院长陈曦介绍了如何用工程化的手段掌控和驾驭碳循环,通过多源、全频段出口的按需捕集,结合多路径、分浓度综合利用,实现封闭式碳循环,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提出将分布式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紧密结合起来。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努力争取碳中和的同时,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赛道。

在专题报告环节,30位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从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地热能开发、生物质利用、氢能、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温室气体核算、“双碳”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转型政策创新、碳中和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碳市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绿色智能制造等相关方向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