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26 23:31:34
选择字号:
一本写给健康人的癌症科普书

 《癌症·防御》,李治中(菠萝)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7月出版,定价:59.80元.jpg

《癌症·防御》,李治中(菠萝)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7月出版,定价:59.80元

在人生的前30年,李治中的标签一直是学霸。2001年,他从四川一个小县城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2005年进入美国杜克大学攻读研究生,2010年加入美国诺华制药公司,带着一个实验室做抗癌新药研发。

然而,从2013年开始,李治中化身“菠萝”在科普网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八年间,他写作了近千篇癌症科普文章、开办了“菠萝因子”公众号、出版了四本科普书。2018年,他回国成立深圳市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专注做儿童肿瘤公益。他还经常出现在各种演讲视频甚至综艺节目中,谈论的仍然是癌症科普。

在李治中此前出版的四本书中,《癌症·真相》和《癌症·新知》介绍了癌症的基础生物学原理、前沿科研和新药,澄清了一些常见谣言;《深呼吸》和《她说》则分别是针对中国男性和女性最高发的癌症——肺癌和乳腺癌所作的详细解答。

最近,李治中出版了自己的第五本科普书,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本写给健康人的癌症科普书”。

从全世界来看,中国癌症发病率并不算高,排在世界第50多位。然而,中国癌症死亡率特别高,远高于发达国家。中国人谈癌色变,很大程度是因为很多人一发现就是晚期,治疗效果不好,甚至人财两空。

在李治中看来,通过科普告诉大家如何科学地预防和筛查癌症,让更多人不得晚期癌症甚至不得癌症,才是目前解决中国癌症问题的更好办法。

《中国科学报》:你之前出版的4本书都是关于癌症治疗的,这本书讲的是癌症预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李治中:我以前是一个癌症生物学家,做抗癌新药研究,所以自然而然地关注癌症的新型治疗。对癌症的治疗,以前大家可能只知道手术、化疗、放疗,而且还停留在旧观念中,认为放化疗副作用特别大、癌症是治不好的,等等。所以,我当时更想跟大家说,其实得了癌症也是可以治好的,只要有新型疗法、不走弯路,等等。很高兴,之前的科普让更多人认识到,得了癌症也不需要那么恐慌。

后来我渐渐发现,虽然很多人知道有抗癌新药,而且在国内一些新药已经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了,但仍然有很多中国老百姓负担不起。有新药却用不起,可能更让人绝望。我也看到美国的癌症报告,发现美国癌症患者死亡率的降低主要得益于预防和筛查;从某种程度上说,癌症预防和筛查比治疗的性价比更高。所以,我就想写一本关于癌症预防和筛查的科普书。

《中国科学报》:据你观察,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中国癌症预防的整体情况如何?

李治中:我觉得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很多人连癌症风险因素及其与癌症发生的关系都不知道。最近,我在各地做讲座,发现无论是在一二线城市还是县城,老百姓对于抽烟、喝酒、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V感染、乙肝病毒感染等明确致癌因素都不太了解。

另一方面,现实中,一些明确致癌因素没有得到强力控制。比如控烟,除了一线城市外,各地管控得并不严格。我最近在湖南一家禁烟酒店里,竟然发现到处都摆着烟灰缸。可以理解这背后牵涉到经济利益,包括就业问题,是很复杂的。但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健康的角度,还是希望能出台一些更强力的防控手段。

《中国科学报》:在你看来,未来中国的癌症预防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李治中:我觉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癌症预防会做得越来越好。

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让人们完全不得癌症是很难的。但防止人们得一些致癌风险因素比较明确而死亡率又特别高的癌症,如胃癌、肺癌,是很有希望的。同时,我国的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生率会越来越高。疾病谱可能会发生变化。

同时,希望大家能做好筛查,使晚期癌症比例少一点。现在很多人对癌症筛查有误区,要等自己不舒服了才去做筛查,其实通常已经晚了。早期肿瘤一般是感觉不到的,有效的癌症筛查几乎都是在毫无症状的时候就要开始进行。

《中国科学报》:在《癌症·防御》一书中,你一方面写到国内在癌症预防、早筛早治方面做得还不够,另一方面也谈到一些癌症过度诊治的问题。

李治中: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我们推动癌症预防和筛查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借此来做过度营销,比如各种保健品、性价比很低甚至完全无效的筛查,包括一滴血查癌症,还有一些看似很高级的PET-CT、基因检测之类,普通老百姓很难区分是否必要和靠谱。

包括现在对甲状腺癌的筛查也有很多争议,国外走过类似的路,过度筛查发现的肿瘤其实是惰性的。所以筛查后,如何判定它到底是真正的风险还是假阴性、假阳性或惰性肿瘤,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手段。在这些科学手段出现之前,有一些筛查不应该用于普通人群的检测。

我觉得,在国家层面应该制定一些指南并进行大众倡导,要告诉大家,有哪些癌症是可以筛的(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哪些暂时并没有好的筛查方法(如胰腺癌)、哪些是筛出来后要非常谨慎对待的(如甲状腺癌)。

《中国科学报》:做完检查后,如何看待结果、选择治疗方案也很令人头疼,不同医生往往会给出不同的方案,患者自己也很难作决策。如果医院里有部门进行解读或提供心理疏导,是不是更好一些?这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李治中:科普和心理疏导很重要,但这折射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国内医院的诊疗仍不规范,缺乏一个官方认可的指南。现实情况是,即使同为顶级医院的医生,对同一个患者的诊断也经常达不成共识。无论是对早期癌症筛查的结果,还是真正治疗方案的给出,都存在随意性。

当然,对于一些复杂的病情,确实需要医生个性化的经验和治疗,但整体上我觉得还是应该有一些标准。如果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案,且都觉得自己的经验比别人好,这会让患者更加焦虑。99个医生说观察,只要有一个医生说应该手术,患者就会很焦虑。

《中国科学报》:在国外,比如你曾长期工作和生活的美国,医生意见会比较统一吗?

李治中:美国的指南相对比较清晰,而且美国患者的医疗费用一般是由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公司会设定明确的标准。如果按规定应该观察,但医生做了手术,那么保险公司是不付钱的,所以执行起来相对比较简单。

《中国科学报》:当前国内应如何加强癌症预防和筛查,你有什么建议?

李治中:对一些明确的致癌因素,从政策到个人,都应该采取措施尽量规避。当前中国有一半的癌症是由于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这些癌症的发生率是可以降低的。比如,乙肝疫苗的普及已经使中国年轻人的肝癌发生率显著下降,控烟能使肺癌发生率下降,少吃槟榔能减少口腔癌的发生,等等。

另一方面,有效筛查要做得更好,比如肠镜、胃镜,肠癌、胃癌本来在中国的发病率就不低,而这些筛查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科普还需加强。宫颈癌疫苗上市这么久,我们也宣传了很多年,但现在国内适龄女性的接种率才1%,澳大利亚已经达到70%了。

《中国科学报》:说到科普,你从2013年开始做科普,至今已有8年了。8年中,你的科普理念和方法有没有一些改变?

李治中:我的科普理念一直没有变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大家。我觉得科普最难的是“普”而不是“科”。科学家展示自己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真正了解大家关心什么、大家能接受什么、大家能看懂什么。

《中国科学报》:你之前说过,你做科普有时要“向伪科学学习”,向伪科学学什么?

李治中:对于伪科学,科普人常常是不屑,甚至愤怒,觉得其为了流量、获利无所不用其极。但其实,伪科学在传播上是非常专业的,我们反而要向他们学习怎么去包装内容、提高传播度,搞明白中国老百姓到底爱看什么、看得懂什么。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年我在自己家族微信群里看到一条推送,标题是《留美博士冒死揭露中国癌症真相》。看这标题我也很感兴趣,点开一看,发现就是我自己的科普文章。当时我就很有感触,你做的科普除了内容好之外,怎么吸引大家点开甚至帮你转发,也非常重要。

《中国科学报》:你甚至会利用“伪科学”来做科普。

李治中:对。比如在作讲座时,我会首先问大家癌症发病率最低的是哪些国家,一般大家都会说些欧美发达国家。我就顺着大家的直觉说是新西兰和丹麦,然后胡乱说些理由。当大家开始相信的时候,再说出真相——其实,新西兰和丹麦都属于世界上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这时候,大家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而且会了解到科学的思维,明白迎合你直觉的东西未必都是正确的。我会尝试不同的方法,效果还挺好的。

《中国科学报》:你希望《癌症·防御》给读者带来什么?

李治中:癌症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未来中国的癌症发病率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在健康时就要了解这个疾病。同时,未来中国死于癌症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我们能在预防、筛查和治疗上做得更好。

未来,癌症是否是绝症,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和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的事儿我帮不了大家,但我希望能通过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准确的防癌抗癌知识传递出去。慢慢地,癌症会变成一种慢性病,大家面对它也不会再那么恐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