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28 13:57:22
选择字号:
在钱学森曾经入党的地方,他郑重交上申请

 

走过钱学森先生的办公室,再走过郭永怀先生的办公室,然后掏出钥匙打开自己办公室的门,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申义庆的日常。能与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是令他倍感幸福的事。

站在巨人肩上

申义庆所在的中科院力学所,是一个有着近70年历史的老所。研究所的院子里,立着钱学森和郭永怀的雕像。

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次年1月,他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提出要发展我国火箭导弹技术。在钱学森的筹划下,1956年,中科院力学所成立,钱学森任首任所长。当时,郭永怀任副所长、筹建组副组长。

申义庆所在的研究领域是空气动力学。力学所在这个领域发展,也离不开钱学森和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铺垫。

1956年,钱学森刚来到力学所时就要求每个组的研究方向都要围绕着国家的重大问题而开展。不久后,他调整了力学所的工作,增加了高速空气动力学、物理力学、化学流体力学等更加基础的、应用范围广阔、国家迫切需要的研究领域。郭永怀主导组建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为了纪念钱学森、郭永怀两位前辈,力学所将1号楼304室、305室布置成了中科院的党员主题教育基地。申义庆的办公室在308室。每天上班,申义庆都会从这两间办公室门口经过。日复一日,他心里萌生出了一份亲切感和自豪感。不善言辞的申义庆常对外人这样介绍自己:“我在力学所工作,我们所是钱学森、郭永怀他们建立的,他们是为国家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不起贡献的人。”

自豪慢慢也变成了激励:“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打下了一片江山,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立于时代潮头

和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现年52岁的申义庆也曾“留过洋”。

申义庆主要从事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计算流体力学是一个介于数学、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之间的交叉学科。2006年,已经是力学所副研究员的申义庆决定出去看看国外的研究情况,于是,这年夏天,他去了美国迈阿密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做研究科学家。经过5年的历练,2011年,他重新回到力学所工作。

刚回国时,申义庆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速度:“2006年出国时,路上还有好多人骑自行车,回国一看,路上到处都是小汽车。”

2019年4月,申义庆参加了中科院北京分院组织的党外科技骨干主题研修活动,参观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地。尽管申义庆是大科学装置领域的“外行”,但是从巨大的经费投入中,他还感受到了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重视,也看到了科学的又一个春天。

在参观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过程中,看着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华丽变身国际化的大都市,申义庆心潮澎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从这次研修活动回来之后不到两个月——2019年6月,申义庆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而在60年前,即1959年,经中科院力学所支部大会表决,钱学森也在这里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在申请书中,申义庆写道:“国家近年来的一系列科技政策,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迫切需求,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肩负起我们的历史重任……我郑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请党组织考验我。”

永远没有完美,永远没有止境

“你有没有想过要像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做成一件什么大事?”

申义庆愣了一下:“我能做的就是把我发现的问题解决好。”

比起谈“做大事”,申义庆更愿意谈“怎么一步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在老一辈科研人员的精神指引下,在国家科技政策的激励下,申义庆把对科研的热情与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转变成了具体行动。

每天,申义庆都在不停地解决问题,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可能到了明天,今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最好的了,永远没有完美,永远没有止境。”

“比方说现在我们努力地做算法,是为了能解决应用中遇到的求解难题,为了能获得更精确的流动结构,为了能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应用。随着人们对数学或者物理学认识的加深,或许现在的先进算法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甚至通过理论推导就可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了。”聊起科研,申义庆嘴角带着笑,眼里闪着光,话也多了起来。

他心里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努力了一辈子的事情,可能终将会变得“没有用处”, 但是对待科研,他从未有丝毫的放松:“科研这个事就是停不下来,你把这个小问题解决了,后面依然还有很多问题等着你。”

在做科研的同时,申义庆同样看重教书育人的责任。他每年都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的与所指导的学生们开讨论会,共同探讨遇到的科研难题。他还注重方法教育,努力让学生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培养出创新能力。

加入党组织之后,申义庆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支持和鞭策,这也让他对自身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科研人员,我将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履行社会职责,用最好的科研成果报答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待,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