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延斌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1/6/17 10:52:34
选择字号:
以“三评”改革为突破口 打造山东特色科技评价体系
深化科体改革 激发创新动能

 

学历不达标,也有机会评教授,这是山东理工大学教师毕戈华的经历,而一项突破性制度的设置成为其命运的转折点。

一方面,瞄准国内高校院所“重论文轻科研”倾向,“引才难、留才更难”难题,该校大胆改革,设置“成果转化型教授”,设立“学术特区”,横向课题纳入职称评审条件,甚至取消学院行政级别;另一方面,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毕戈华和同事们合作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以5.2亿元的成果转化额创造了全国单项专利许可的新纪录。

在此背景下,毕戈华得以突破学历限制,晋升该校“成果转化型教授”。这种“不唯学历”的务实做法,契合了山东特色科技评价体系的精神内核。

记者了解到,山东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抓手,持续攻坚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把“破四唯”融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简称“三评”)全过程,加快构建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成效显著。

不唯“帽子”,更看“里子”

前不久,在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唐波作了题为《深化制度创新,攻坚“三评”改革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的典型发言。他表示,“100项重大项目全部推行‘揭榜制’,5项推行首席专家‘组阁制’,谁有‘金刚钻’,就让谁揽‘瓷器活’,吸引国内顶尖科研力量集聚山东。”

很多人注意到,这两年,一项名为“产业突出贡献”的奖励出现在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序列中,它的设置意味着那些效益显著、市场份额高、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成果,直接提名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山东项目评审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就在去年,在作物遗传育种、化工、非金属材料3个领域,有3个项目被分别直接提名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项目评审方面,山东通过改进项目组织管理流程、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实行“悬赏制”奖励评审改革,深化流程再造,加快构建更加科学公正的项目评审机制。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农科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一批有能力、有激情、有冲劲的“80后”所长和副所长扛起了大梁。对该院管理层来说,重用青年科技人才,不唯“帽子”,更看“里子”,对于业绩突出的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一视同仁”。

此外,该院还出台了全国首个“破四唯”实施细则,论文和专利一律不再奖励,对标志性成果“一票肯定”,没有论文也可直升正高岗位;重看市场,对取得重大“卡脖子”技术突破、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可直接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人才评价更要看“三大指标”

在人才评价方面,山东出台多项新政,着力树立“不唯帽子唯实绩、不唯头衔唯能力”的人才评价导向,加快构建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评价机制。

如今在山东,人才评价重看实绩,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等作为直接依据,关键看创办了多少企业、孵化了多少项目、转化了多少成果。

此外,在机构评估方面,山东将院所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转化类、公益类四类进行分类评价。同时,《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全面下放研发机构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赋予院所更大自主权。

一个基层科研机构,如何打破原有“行政机关式”组织架构和旧的科研管理模式?最近,始建于1959年的聊城农科院因为大刀阔斧的改革频频被媒体关注。其改革的举措之一便是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成立理事会,建立以理事会及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与党组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山东探索法人治理改革,聊城农科院成为受益者,它有力地破解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科研自主权不足等问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