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2 11:33:33
选择字号:
转学非得“能下不能上”吗

 

中国大学可以转学,这在很多人听来似乎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但最近上海交通大学一名学生就转学到了井冈山大学,目前正在学校办理相关手续。

这并不是唯一一例中国高校转学。如果对大学转学一事还有印象的话,可以回想起,2011年北京大学学生周浩转学技校,以及2015年湖南大学一次性接收17名外校硕士生转学的新闻事件。前者“由上而下”被视作个性化选择的典型,而后者“由下而上”却被揪出高校腐败问题。

在中国,高校转学有明确的十不准,包括入学未满一学期、高考分数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相应年份录取分数的;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等。门槛虽高,但并非完全禁止。但高门槛却切断了一些人才培养的可能性,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当下,多样化是重要特征。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心态,认为从低往高转学是走捷径,当中会涉及理不清的教育公平问题,因此不敢越雷池一步。但这样的“捷径”究竟允不允许存在,要不要鼓励学生去走,却很少做思考。

起码在美国高校是允许的。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大一、大二时就读的是加州一所普通的文理学院,他是通过转学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最后成为一名佼佼者的。

看似轻巧的一个陈述,实际上,和众多转学生一样,奥巴马没有走任何捷径。因为美国转学的难度远比新生考学要大得多。每年高校接收转学学生的数量基本与该校休学、辍学、转学他校的人数持平。这也就意味着转学是小众、竞争更加激烈的行为。

之所以能够完成转学,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学分互认制度。高校支持学生的转学需求,但学生也需要向被转入高校争取更多的课程学分互认。

而我国虽然通过跨区域联盟、在线教育等形式,建立学分互认机制,但学分互认的可用武之地还是较为有限。不得不说,学分互认在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涉及转学、牵扯公平问题时却又失灵了,所遵循的又是能下不能上原则。

这就像从前高校的转专业政策,考虑到公平问题,只能从高考录取的高分专业转入低分专业,却无法从低分专业转进高分专业。但随着实践的检验,发现学生并不会盲目流向高分专业,这一限制又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打破,学生可以自由地转入本校任一专业。

未来,我国的高校转学行为能否以学分互认为依据,打破“能下不能上”的限制,这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