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8/11 14:10:24
选择字号:
翁恺:“我有话想对这个世界说”

 2020811027499880.jpg

翁恺

翁恺,是浙大人的教师,更是全国很多人的教师。

疫情期间,他通过各种渠道,为其他高校、教师做了多场线上教学培训,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在线教学研讨会,向世界各国教育主管部门介绍中国经验和浙大方案。

翁恺的网课在疫情期间“燃爆”朋友圈,而他本人早已因为慕课为大众所熟知。早在2014年,他就开始录制慕课课程,课程已有300多万人次受益,是慕课上注册学生最多的中文理工科教师,被誉为“中文慕课第一人”。

Java课程第一批“吃螃蟹者”

对课堂的热爱,源于1998年。那一年,浙大准备开Java语言这门课。这门刚诞生3年的编程语言,在国内高校没有教师系统学过,中文版教材自然也是没有的。

最终,在一番PK后,翁恺和另一位教师成了第一批“吃螃蟹者”。从零开始,倒是很符合翁恺爱创作的个性。“一张白纸,恰恰给了我充分的创作空间。课程如何设计,讲什么、怎么讲、前后关系是什么,一切都是新的。”

正好,美国版教材作者在网上免费公开了书稿,翁恺花了一暑假的时间反复研究,终于在当年9月给学生开了这门课。那时讲课没有投影设备,他在黑板上写代码,洋洋洒洒写了一板又一板,下课后手都酸到抬不起来。

2005年起,翁恺开始建设课程网站,并申请了对外的IP地址和域名,方便学生获得教学材料和提交作业。

2011年,他开始承担硬件相关课程,提出了建“口袋实验室”(重新设计实验器材,把课程实验所需的元器件装进一个塑料盒子)。为了让学生把实验器材带回寝室学习,在获得教改项目支持之前,他不等不靠,先用自己的资金购置了实验材料。

“翁老师上课逻辑清楚、通俗易懂,他写的代码非常漂亮,让人看了欲罢不能。他对编程技术的执着追求,也影响了我们一批批学生。”一位上过翁恺课的学生说。

中文慕课第一人

翁恺会对教材选择、课时顺序和分配、练习和实验设计等做出调整。“别看有时是琐碎的改变,但对学生来说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他说,“不调整好像感觉没意思”,折腾一下就会迸发课程创作的灵感。

这一折腾,就折腾成了“中文慕课第一人”,累计选课人数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排第一。

一开始抱着好玩的心态,翁恺一头扎了进去,“作为装备控,我一看到摄像机、录音机、调音台,就觉得手痒痒。另一个原因就是套用韩寒的一句话,‘我有话想对这个世界说’”。

2014年,翁恺作为第一批教师在教育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他的课程设计借鉴了软件工程的思想:从需求分析开始,理解学生对课程的期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展开教学;快速迭代,及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整结构和内容;测试驱动,注重作业、实验和考试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团队协作,重视讨论等社交行为在学习中的作用。他开的5门课都受到了网友好评,单期注册学生最高达到30多万人,累计注册学生超过300万人次。

为了改进教学效果,前期他做了大量积累。从2005年开始,他给自己所有的课程录音,2011年开始又做屏幕录像。课后,他对这些录音和录像进行分析,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从2013年起,他将部分课程的屏幕录像提供给学生下载,成为有效的复习材料。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翁恺一直认为,“教育是捧着一颗心来的崇高使命”。他说:“教学活动离不开教育技术,但技术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教学安排。”

知识并不是老师独有

翁恺每年要上十来门课、近600个学时,尽管课务繁重,但学生还大呼“不过瘾”。在浙大流传着一种说法,集齐翁恺的课需要的不是手速快,而是人品好。

然而,就是有这样一位“幸运”学生“连中三元”。有一年,翁恺在同一天里有三门课,有一位学生同时选中了这三门课。当翁恺在不同的教室都看到这张熟悉的面孔时,心里直犯嘀咕,“怎么又是你?”紧接着,就怀疑起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教室。

虽然课多,但翁恺对每堂课都充满着激情和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大学教师不需要讲很细节的知识,而是应该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应该学的,“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知识并不是老师独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