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芳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7/26 21:12:24
选择字号:
深耕多年仍任重道远 研究者分享科学史探秘心得

“圆周率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多的课题,在这方面的发现,对我的中国数学史研究意义重大。它破除了中国数学史‘已经搞完了’、‘是贫矿’的成见。”

近日,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办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筹划与实施”系列报告上,79岁高龄的研究员郭书春与听众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故事。正因为在第一手研究资料《九章筭术注》中找到证据、明确了魏晋数学家刘徽求圆周率的关键程序,郭书春才坚定了继续研究中国数学史的决心。

本次活动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0年“科技历史与文化”夏令营的环节之一,数名从事科学史研究数十年的老前辈纷纷在线下、在直播屏幕前亮相,为年轻后辈讲述《中华大典》、《中国科学技术史》等“大部头”背后的研究故事。

尽管年逾八旬,在报告最后,郭书春仍不忘提醒年轻人,当下还有许多工作未完成,如应做好《九章筭术》现代汉语的译注工作,让西方学者读到《九章筭术》等更多中国古代重要数学著作。

活动当日最后一场报告,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讲述《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的组织及编纂工作。

在此之前,研究所已经完成共26卷本、被称作“大书”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待到2000年“中国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正式立项,寄托了“中国人写自己的科技史”的愿景,这一项目的研究队伍更为壮大。最终,项目中的39个课题由来自30多个单位的110余名学者在三年内共同完成,超过70%的课题由中青年学者承担。

报告时,张柏春也指出,目前科技史学科发展方向不平衡,有的方向学者“扎堆”,有的方向甚至没有专门学者。“在国内,专职的科学史研究者不超过400人”。

张柏春强调,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任重道远。“绝不是三年这一个项目,更重要的任务在未来。”无论是研究所人还是国际同行,应继续专题研究、断代史研究和史料整理,为将来撰写系统的学科史和中国近现代科技通史等创造条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