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7/4 21:26:00
选择字号:
王辰校长在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届毕业典礼上强调:
志远、德厚、才盛是成就知识分子的三大品性

 

图为王辰校长在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届毕业典礼上讲话(北京协和医学院供图)

 

6月3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迎来了建校103年以来最特殊的一场“云上”毕业典礼。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在毕业典礼上强调,志远、德厚、才盛是成就知识分子的三大品性。志远不是志大,志大和才疏如果加在一块,那是人生与社会之害。志远是指的价值取向,是能够穿越世俗、穿透“红尘”、引导终生的价值观。德厚,有其厚才得其稳固,才积其高。才盛,知识分子无其能者无以济世,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校训就是:“科学济人道”。

疫情改变着世界

在过去的半年里,新冠肺炎(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如此巨大、深刻的影响,让人类始料未及。“尽管我们在过去十几年间,在SARS之后,在不同的场合不断地讲,还会有传染病来,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要提前做好准备。但问题是,我们真的汲取教训了吗?准备好了吗?”王辰说。

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曾造成巨大影响,比如黑死病。十四世纪欧洲的鼠疫,使当时不到一亿人口的欧洲,三分之一的人被黑死病夺去生命。王辰回忆书籍中描述的黑死病给人类造成的恐惧与凄凉:当时的罗马街头,人类活动的声音,就只有拉着黑死病死者尸体的马车,碾过石块路的声音。

在传染病中,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烈,因为其最防不胜防。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死亡人口5000万;还有上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流感、亚洲流感;本世纪的SARS、新型甲型H1N1流感,直到这一次的新冠肺炎,都给人类太多教训和启示。

回顾历史,饥馑、战争、瘟疫是造成人类突然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瘟疫,首当其冲。瘟疫一直是人类作为生物体所面临的大敌。

“医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认识依然是浅薄的,所以我们不要只以为过去的严重危害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而当代科学已经大大发展了,传染病已经不是问题,至少与过去相比,已经不令人恐惧。的确,当今科学的进步今非昔比,而且每一次瘟疫都使人们更多地认识了传染病。医学史上的很多进步,都是疫中、疫后取得的。”王辰提醒。

另一个现象是,每次瘟疫之后,人们似乎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进步,“真诚地”认为人类对于传染病已有更深地认识,拥有更充分的应对能力。“由此所产生的,与其说是戒惧,不如说是自负。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是人类的自我陶醉、自我麻痹,是人类的浅薄,人类也将会为此再付代价。新冠疫情尚在,并且还在蔓延。疫情未去,我们要抓紧思考、积极作为”。

王辰表示,今天所面对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学界称之为SARS冠状病毒2(SARS CoV-2)。初步看,相比SARS冠状病毒1的“鲁莽”,它是一个极为“聪明”,乃至“智慧”的病毒,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它具有一系列适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性。

甚至,有病毒学家称之为“完美级”病毒。它在侵入人类这个新宿主的时候,为适应新的宿主环境,会加速变异、加速进化,其生物学特征,重点包括传播力和致病力,不同毒株会衍生出不同的情况,加之不同毒株所遇到人类的个体特性、社会干预、科技干预迥异,由此会衍生、排列组合出无数的结果。新冠病毒在经过初入人体的变异进化后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特性,是决定疫情的本质性因素。

王辰认为,从现在看来,疫情不会倏然消失,未来风险依然很大,科学家很难精确地预测病毒与疫情下一步会怎样。“对疫情,不可猜测、不要揣测、不能硬测、不敢妄测,更不搞押宝式的预测。我们能做的是,绝不要低估疫情的复杂性,也不要被疫情所吓倒,依靠对传染病的共性医学知识,基于我们对这个病毒和疾病新的发现及新研发出的科学可靠的技术方法加以应对。如何把握防控与生产生活?如何以较小的社会代价,取得较大的社会、国家和人类利益?寻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这是医学的责任。”王辰说。

王辰认为,我们现在对新冠病毒还远远没有认识透,未来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传染病都认识得很透,总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在自然界无尽的矛盾与规律面前,人类的科学发现、技术创造都是浅薄的,在医学领域尤其如此,所以真正的医学家知道医学所能的地方和所不能的地方,知道什么是自然病程,什么是个体差异,什么是社会干预,什么是科技的力量。

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疫情凸显了医学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王辰指出,医学和医学界在中国的地位远不够高,发挥的作用远不够大。因此,医学和医学界应当有更大作为,担负起发展社会、照护人类的使命和责任。

医生要兼修科技、社科、人文

王辰认为,医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它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密切交融,是“多学”。

人类知识大致分三类。第一类,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掌握、创新改造自然的方法,如工学等技术学科;第二类,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研究人际社会活动与改造、发展社会的方法,将社会问题中讲得出规律、能相对量化的部分称其为学,比如经济学、法学等;第三大类,人文(humanities):人文不是科学,不宜称人文科学,通常叫做人文学科,或者就叫“人文”,像艺术这样难以名状的,无法用方程式表达、难有定则的人类心灵感受与创作能力就是人文。

“以上三大领域有时难于截然划分,相互间多有交融。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有关系,它是将三者结合起来所构成的关于维护人、人群、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知识与技术体系。”王辰说。

医学是对人的躯体和精神的全面照护。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成立时就提出健康的定义是“身心俱泰”,而不仅仅是没有病痛和机能残失。1990年,WHO又强调了道德健康。中国的医学教育主要是生物-医学教育模式。

“我们缺乏社会科学的训练,少了人文的浸染。因此,我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行医、处事、为人,都与这一模式的教育与知识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不善于影响社会,沟通患者。”王辰建议,医学对其从业者的素养要求之高,无以复加,因为学医、行医、传医者担负的是人的终极利益——健康和生命,医者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切实加以改进。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社科人文方面少有安排,或安排太窄,医学院校基本上是让学生处于自然感受、自主学习的状态,而不是在教育体系、课程中有充分安排,相关授课比例远低于国际通常水准。

鉴于此,2018年,协和医学院坚定地启动、推行“4+4”医学教育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中国医学界的未来计,坚实地践行现代医学教育思想,以教育的体系构架为医学的多学科性奠基。

“期望大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注重加强对其他科技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学习与运用。”王辰说。

力争成为一名大知识分子

讲话中,王辰特意提到一个英文单词:vision。它的中文意思很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涵义。在学生、青年阶段,vision主要指见识、眼界。到了中年阶段,vision应成为眼光、辨识力。对医生来讲,不论是鉴别诊断、治疗决策,还是人生选择、事业定向、生活安排,都要有眼光。

“而等你们走上领导岗位,能够为国家、民族、集体承担更大责任的时候,那时候vision叫作远见。”王辰说,远见使人能透过红尘迷雾,看出未来的方向。有远见是最不容易的。

王辰曾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丹·牟德(Dan?Mote, Jr.)教授、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曹文凯(Victor Dzau)大夫共同讲到,科技有三大职能:认识世界——科学;改造世界——技术、工程;照护人类——医学。

医学是“多学”。医学界既要运用科学和技术,又要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来照护人类,对于从医者的素养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你们是受过较好教育的一群人,但还远远不够。大家在毕业的时候必须深刻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你们事业人生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境界。”王辰衷心地希望,协和的毕业学子们能超越老师们,成为大知识分子。

所谓大知识分子,其内心本质是以无我为自我。现在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把那点“聪明才智”太用在自己身上,考虑自己的利弊得失、争取个人利益用情用智过多。

王辰表示,国家对协和医学院的定位是小规模特色办学,是培养医学领军人才的地方。协和毕业生一定不要在考虑自己上太过用心,应当是小至考虑学科、中至考虑行业、大至考虑社会和人类前程。

最后,王辰借用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陈冯富珍女士的话向大家送去祝福:事业、生活、人生圆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