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1 14:13:05
选择字号:
我国科学家在《自然》发表新冠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设施)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等合作,研究揭示了新冠肺炎的分子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征。5月20日,《自然》在线全文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新冠肺炎病人的表现从无症状携带、轻症到需要呼吸机甚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维持生命,这其中的关键决定性因素仍然有待破解。同时,新冠病毒是否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基因突变,导致病毒毒力和传染性的改变,也急需进一步研究。

为此,公卫中心教授卢洪洲与设施主任陈赛娟院士领衔的联合攻关团队,收集了公卫中心在2020年1月20日-2月25日期间收治的326例患者标本,对病毒基因组变异、临床表现特点和免疫反应改变等数据进行了全面深度分析。自1月27日收到第一批样本起,研究团队不断改进技术方法,在一个多月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了112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深度测序、组装和解析。

病毒基因组序列进化树分析表明,新冠病毒主要有两个分支(Clade I 和Clade II)。确认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6位患者均集中在其中一个分枝中(Clade I),而Clade II患者无该接触史,提示疫情发生并不局限于华南海鲜市场。通过对疫情暴发的不同时间阶段和不同区域患者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截至2020年3月初)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团队从上海病例分离的病毒基因组中共识别了169个碱基改变,其重复出现的突变与已公布的病毒序列一致,呈现较为稳定的进化过程,显示该病毒可能在疫情早期就已适应在人类宿主中传播。同时发现,新冠病毒两个分支的传播性、致病性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未发现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显著相关的病毒变异序列。

临床和免疫学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尤其是重症患者CD4+和CD8+ T细胞呈显著进行性下降趋势,且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8明显增高。新冠肺炎疾病发展严重程度的决定因素主要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淋巴细胞减少和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成为疾病向重症转变的关键预警因子。依据上述临床分析采取早期针对性干预措施,将有助于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

研究团队向中国国家组学数据百科全书(NODE)、全球流感序列数据库(GISAID)和NCBI的国际序列数据库(SRA)递交了112个病例的新冠病毒基因组高质量序列数据。同时,设施也搭建了重大疾病大数据平台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交互式、开源在线分析网站,相关研究数据正在为国内外研究单位和科学家共享。这对于进一步认清新冠病毒的分子流行病特征、疾病发生发展特性,为重症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355-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