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郧文聚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30 11:41:59
选择字号:
黑土地保护:耕地资源利用的技术革命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与去全球化相叠加,进而又与全球石油市场、全球股市剧烈波动相激荡。全球经济、人类社会正面临一场重大考验。

疫情暴发以来,对食品供给、粮食安全的担忧和讨论不绝于耳,至今未灭。建立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之上的中国制度显著优势及其实践,接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坚如磐石,坚定地维护了国家整体安全。

应该承认,对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还有不少人质疑或怀疑,有的担心耕地面积保多了,挤压了发展建设空间;有的担心家庭经营规模太小了,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财政背不起;有的忧虑农产品库存不真实,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耕地资源及其利用,面临着巨大挑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细碎化、边际化、寂寞化(农田生态退化)不同程度地继续存在,耕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粗放利用并存,山丘区耕地撂荒时见报端。东北农区黑土地退化、黄淮海农区地下水漏斗、南方农区局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为科技界所担忧。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3个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地在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印象中,东北的黑土地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地,其地力特性可一直维持下去,可以一直作为我国最有保障的粮仓。从统计数据来看,也的确如此:东北黑土地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现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4和1/3,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

但是,这样的成绩,一方面反映了高强度利用投入和科技进步。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付出了极其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

从东北黑土地开垦至今,东北地区黑土地的土壤水蚀风蚀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层板结硬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高强度开发,如铧式犁翻耕产生的犁底层变厚、变硬、上移、水土流失等,黑土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了50%—60%,土层平均厚度由50cm—60cm下降到30cm左右,土壤潜在生产力降低了20%以上,而且仍在以年均5‰的速率下降。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重用轻养”,庄稼收获后,大量秸秆被焚烧或者挪出农田,土壤有机质大幅度下降,变得越来越“瘦”。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再过几十年,东北粮食主产区作物生产的优质土地资源将不复存在,要想取得现阶段的粮食产量或要保持一定的增产,将会需要更大的灌溉水与肥料资源的投入,还将会引起更进一步严重的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东北地区农业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就失去了保障。

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优质耕地更少,耕地保护必须采用在保护中还要进行高效的利用,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保护东北黑土地,要以科学研究和认识作为基础,来制定和发展东北各地的有效保护模式。我国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与利用,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对保护性耕作技术20多年的研究表明,这项技术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应用于东北黑土地,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

保护性耕作是耕作学理论突破的技术革命,从一定意义上是颠覆性的。“土”是人类生存之根基,万物生命之根本,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的问题,自古便困扰着人类社会,但它却并没有被认真对待。重型农用机械被引入农业却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化学农业被大规模应用却将土壤养分消耗殆尽。世界各地丰富的案例和科学数据表明免耕少耕、多样性轮作、农作物覆盖等保护性耕作能够取得非凡成效,回应了有机农业养活不了世界的质疑,肯定了发展保护性农业可以实现双赢、多赢的光明前景。有了健康的土壤,才有健康的植物、健康的动物、健康的人们、健康的人类未来生存环境。

虽然保护性耕作被有些人戏称为“懒汉种田”,但是真正实施好这些技术,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在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先试验、示范,再推广,切勿盲目冒进;对于初次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民,应该接受培训,理解保护性耕作的内涵和意义,从理论上接受这项技术;通过多种方式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并且学会机具调节原理与方法,从装备上保障技术的实施;由于地表有秸秆覆盖而且不翻耕土壤,农田中的杂草病虫变化规律与传统耕作可能有较大差异,需要采用合理的杂草病虫新技术;在收获时,除了关注作物产量,更需要核算生产效益,关注土壤变化。

我国用占世界6%的淡水、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9%的人口,“吃饱了的中国”,正向“吃得好的中国”行进。与此同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目标,与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整体安全约束,要求我们加强国土空间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把优势耕地资源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而从根本上讲,唯有通过科技进步,突破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限制,才能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我们还必须看到,藏粮于技是以藏粮于地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足够的、稳定的、健康的耕地资源保障,藏粮于技是会落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北黑土地保护,资源生态安全保护是根本、资源保护性利用是手段。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