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0/3/15 8:54:49
选择字号:
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多大?3位专家详解

 

截至3月13日,新冠疫情波及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确诊病例超13.2万例,在全球导致5000多人死亡。

新冠病毒,这种微小的病原体引发的不仅仅是公共健康危机,还阻断了各种经济活动。

受疫情影响,美股连日大跌。随着病毒在欧洲50多个国家传播,欧洲经济和社会面临疫情考验。在亚洲,中日韩和许多东南亚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疫情影响。

那么,此次疫情对各国和全球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会带来经济衰退吗?如何应对由此产生的经济挑战?《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国内外经济学家。

《中国科学报》:这次疫情中,中国各地的居家隔离措施都非常严格。有些欧美国家在疫情防控上似乎并没有采取大动作。您如何看待疫情防控和潜在风险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我不认为中国的隔离措施是所谓的过度杀伤。疫情明显在发展和蔓延,如果控制不住,那就是人命关天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控制疫情,是任何一个明智的、有作为的政府应当选择的。

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发展的问题,轻看中国这次采取的正确措施,我认为中央的措施是十分正确的,中国的经验是成功的。

《中国科学报》:连日来,美股不断下跌。在欧洲和亚洲,很多国家均受到疫情影响。您认为此次疫情会带来全球经济衰退吗?对世界经济复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李义平:疫情造成全球经济的暂时停止是肯定的,这也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件,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偶发事件?最后总的趋势还是前进,总是一浪越过一浪地发展。

世界经济复苏的压力有多大,取决于疫情什么时候过去,而疫情什么时候过去,取决于各国的防范措施。

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在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措施上有差距。如果疫情防范不住,经济复苏就谈不上。如果疫情防范住了,经济复苏很快的。

这就好像战争,战争结束了,人力资本还在,技术还在,就会恢复得很快。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的确很大,但最终会有多大还很难说,我们无法判断别的国家会怎么应对以及应对的效果。

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会大幅度下滑是肯定的,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还不小。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史系终身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邓钢:美股下跌,并非完全意外。不过,美国实体经济健康状况基本良好,就业率高,“再工业化”稳步前进。股市的悲观主义明显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运营脱节。

当然,美国经济确有供应链失调的风险。

但这个风险并非新近才有。美国曾长期依赖中东石油,直到本土页岩油起飞,才解决了石油供应链的难题。从长远来看,美股反弹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受疫情影响的一些亚洲国家,经济下滑以至于萧条几乎必不可免。

以旅游业立国的国家已经显现行业萧条,收入倍减,企业倒闭,员工失业。人们终于悟出人工智能和无人工厂才是未来人类社会生产的最佳选项。

在欧洲,最发达的德国还没有封城。而且,德国并不依仗旅游业。只要德国不倒,欧盟区的工业将继续维持。

像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这种混合经济体国家,相当的收入来自乡村种植业、酿造业、奶制品业。乡村生活方式是免于罹患新冠肺炎灾难的绿洲。

所以,即便是欧洲受疫情影响的地区,只要远离都市,经济生活不会受太大影响。相反,亚洲稻作农业难免人群聚集,农村疫情会大大超过欧洲农村。

就美欧亚而言,美国出现大萧条的可能性尚小。欧盟估计是短期的中等萧条。亚洲的处境最为不利:一是工业发达,二是人口稠密,三是旅游业在经济占比很高。

《中国科学报》:此次全球战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德国两次拦截运往瑞士的医疗防护物资受到关注。这也折射了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您认为这次疫情是否会使国际供应链产生一些变化?

邓钢:国际供应链运转是以没有战争和瘟疫为基本前提的。一旦出现战争和瘟疫,市场交易必然停止,武力夺取货物也成为常态。

苏剑:疫情过后,全球产业链肯定会有所调整,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不能完全靠进口,比如药品、医疗用具、粮食。相关的产业链各国也都会有所保留,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会减小。

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总体依赖度未必会下降。疫情全球大流行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和进口,二者的增速可能都会下降,引发需求和供给双萎缩,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十分不利,对于本就处于下行轨道的中国经济来说是雪上加霜。

李义平:暂时的冲击不会影响到这些大的、长期形成的链条。

全球供应链是长期形成的一种趋势,中国还是制造,美国还是尖端,欧洲相对处于上游。中国可以借这个趋势,弯道超车。

《中国科学报》:疫情在全球蔓延为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带来了哪些挑战?

李义平:中国可以借这个机会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特别是中国不宜实行强刺激的政策。

强刺激政策不仅不利于结构调整,而且会妨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正确的做法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