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戴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9 18:04:25
选择字号:
第18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召开
深度研讨疫情之下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

11月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18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丽娃河畔举行。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将疫情影响下人们新的生活状态描述为新常态。在第18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上,中外多位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围绕“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分享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后疫情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提供前瞻性的思考。论坛以学术的方式,回应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 “Future of Education” (教育的未来)国际大讨论,尝试在国际重大教育问题上贡献中国智慧。论坛汇聚了课程人的洞见,在控制线下参会规模的同时,通过线上直播扩大论坛受益面,吸引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工作者与会研讨,共商教育新常态。

在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UNESCO ASPnet)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成为其学术指导机构。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国际化从2.0向3.0迈进,逐步深化对国际教育决策的专业参与和影响力。

本届论坛特邀17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新常态中的理论和实践智慧、线上线下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考。

被国际课程研究大家派纳誉为“当今课程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的理论大家、英国布莱顿大学教授Ivor Goodson率先对课程教学新常态中的理论回应做了相关阐述。Ivor Goodson指出,面对社会的巨大不确定性,人们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和理性选择理论来解决新常态时代出现的课程与教学问题,那么当务之急就需要专业人员通过合作的新学习模式共同解决方案。

TPACK概念框架的创立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Punya Mishra教授指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以技术为媒介的学习成为教学一大关键。Punya Mishra在此前TPACK概念框架上提出一个新的框架,即教育设计的五大空间,旨在更好地为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提供新思路。

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兼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Yong Zhao从学生视角出发,强调学生应当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参与者与拥有者。

美国雪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Jing Lei提及了混合学习这一重要概念,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混合学习已在全球教育中走在前列。

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教授郑东辉结合疫情期间出现的全国“停课不停教”的背景,从教学认识、教学实践、教学体验、教学支持四个方面编制了“中小学教师线上教学调查问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陈霜叶作了题为“逃避规训:疫情中的学习‘非常态’及对教育新常态的启示”的报告,从教育规训制度的角度,提出疫情中在线教育中“照搬课程表”“互动不足”与“欠缺学习自主性”等课程教学问题。

在最后一场报告中,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作了题为“疫情时代学校教育新样态:有新样,没新态”的报告。他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的新样态表现为课程要素、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课程互动等。而影响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疫情背景后的新技术的发展。因此提升教师的技术素养、提高学生与课程的互动质量将是未来学校教育新样态的发展方向。

据悉,三场分论坛分别围绕“课程与教学新常态的理论回应”“课程与教学新常态的实践智慧”以及“后疫情时代的课程转型与实践反思”展开。20余位课程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后疫情时代的课程理论创新、课堂教学重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深度学习的开展方式等话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