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18 11:58:30
选择字号:
打造“中国标准” 助力软实力输出
“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方兴未艾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拉斯贝拉地区杜达铅锌矿。刘凯供图
 
两份1:100万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图集的成果移交,是近日在西安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论坛的一个亮点。这两份地图集分别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委员会合作编制,聚焦分析了69种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与规律。
 
“这些地球化学图件是支撑和服务兄弟国家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基础性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矿产勘查、农业规划等领域。”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境外地质室主任马中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巴基斯坦能源部地调局局长Tanveer Ahmed Qureshi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倡议非常了不起。它覆盖了近44亿人口,超过65个国家,这些国家的GDP总和达到了300万亿美元,我们很高兴能参与其中,为两国共同繁荣而努力。”
 
共筑“经济脊梁”
 
“我国有着全球领先的地球化学和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这是我国进行国际合作,开展资源环境调查的技术后盾。”马中平说。基于此,近年来西安地调中心与中西亚国家同行间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
 
以巴基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为例,2016年以来,按照“中国的统一技术要求规范”,中方地调专家通过在当地制定采样方案、对国外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过程指导、数据处理等,分别在两国完成了35万平方千米和15万平方千米的基岩区地球化学填图。
 
“这是一次建设性的接触。”巴基斯坦地调局副局长Yasmin Rizvi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她认为,这份地球化学图集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拓宽画布,提供了更广阔的图景”,可以更好地确定资源在哪里。“下一步我们可能会增大比例尺,提高制图的精度。”
 
“事实上,我不得不说地质学是最重要的经济后盾之一,是脊梁。”Rizvi补充说,“地质学跨越了很多方面,如果要采矿,就要发展基础设施以及整合其他资源,否则就不会有贸易和投资。这会形成‘雪球效应’,产生协同作用。”
 
据介绍,从地球化学调查合作到携手解决关键地质问题再到联合发表科技文章,目前西安中心与国外同行的合作领域、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该中心已与中亚西亚及东欧11个国家开展交流合作。“我们的目标是互相了解、互相提高、互相借鉴。”马中平说。
 
推广“中国标准”
 
在第一次调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拉斯贝拉地区的杜达铅锌矿时,这个戈壁滩上崛起的“绿洲”让西安地调中心巴基斯坦项目组工程师张辉善感到震撼。
 
杜达铅锌矿是巴基斯坦最大的铅锌矿,但因矿区存在高硫、高温、涌水等问题,它也汇聚了矿山建设面临的所有难题,被一些国外公司判定在经济和技术上不可行。
 
自2014年7月接管杜达铅锌矿项目以来,中国华冶克服诸多困难,在严酷工作环境下,使该矿山即将实现年产50万吨的目标。“他们把那样一个荒凉死寂的矿山建设成了一个鸟鸣鱼跃、花果飘香的充满生机的戈壁绿洲,成为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之一。”张辉善说。
 
论坛上,华冶杜达矿业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刘凯告诉《中国科学报》,过去3年中,该公司向巴方中央和地方政府缴纳了超1000万美元的税费,还为当地创造了数千就业机会。此外,他们在当地建造了容载能力达150万方立方米的水库,解决了矿山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还免费向当地9个村庄供给饮用水。
 
“我们不仅要建设中国工程,还要推广中国标准,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这就是软实力的展示。”刘凯说。5年来,刘凯等300位中国员工每年10个月常驻巴基斯坦工作。让他们欣慰的是,这个30年来无人敢开采的矿山如今已经成为业界典范。
 
对此,Ahmed Qureshi评价称:“杜达铅锌矿是巴基斯坦矿业界的标杆和典范项目,值得整个巴基斯坦矿业界学习。只有中国人,而没有其他任何人,可以建成这样史诗般的伟大工程。”
 
“中国企业,特别是能源和矿业企业真应该走出去。”刘凯说。由于国内市场有限,走出去不仅能释放中国过剩的产能,还能实现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带动它们的发展,使其“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加强国际地学产能合作,地球科学合作是基础。企业要走出去,就要了解国外的地质情况、矿业政策、投资信息和环境等。对此,马中平表示,中国地质调查境外合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合作国的矿业投资,繁荣当地经济。
 
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该国正在加快改革开放力度,每年吸引外资的速度以40%增长,最近公布了110个矿权区块的招标信息。“我们协助中国企业与乌国地矿委签了6个区块的合同,这样可以加大投资,做进一步勘查。”马中平说。
 
锻造国际人才
 
“我非常珍惜这次在中国学习的机会,希望能够丰富相关知识,共同促进地学发展。”论坛上,来自津巴布韦的一名青年学生对本报记者说。除了成果移交和产业投资之外,此次论坛还见证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地质青年实践交流营活动开启。
 
这是中国地调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同筹建的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的专业学院,旨在打造国际地学人才摇篮。“我们将在地质、资源、水文、环境等领域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国际交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许峰说。
 
许峰向记者介绍,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了丝绸之路学院。截至今年9月,该校来华留学生规模已达1300余人,来自世界110个国家,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占82%以上。
 
这些国际人才培养渠道在促进教育互联互通的同时,也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和信息资源。“我们培养的一些留学生已经担任政府要职,比如塞拉利昂的贸易与工业部长、环境部长,老挝总理办公室秘书;一些留学生在国内高校做了副教授;还有一些学生留在中国创业……”谈起本校留学生的去向,许峰如数家珍。
 
“我们有很多年轻人才是从中国高校走出来的,同时巴基斯坦也有很多中国的留学生,这无疑有助于双方的了解和未来长期合作。”Ahmed Qureshi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合作都很好,但总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合作过程中,中方专家也会推荐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工作者或学生到中国留学,或者是与一些高校进行人才联合培养。“中国地调局还会举办一些培训班,邀请合作伙伴参与培训和访问交流,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合作。”马中平补充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