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彦利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17 10:03:40
选择字号:
中国本土科幻百年回眸

《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姚义贤、王卫英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徐彦利

2017年5月中国科普研究所资助项目、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是中国当代科幻研究的一次重大收获。它用近2000页的篇幅记录了中国本土科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模式到多元转型一路走来的足迹,梳理了中国科幻从草创期、萌芽发展期、黄金期至现在问鼎世界科幻奖项的繁盛期,记录下一个个闪光的思想火花和一次次坚毅执著的探索追寻,勾勒出百年中国科幻人的科幻梦想。

科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对科技的重视无疑显示了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而科幻文学不仅是普及、推广科技的一种必要手段,更是人类审视自身文化、反思自我的一条道路。近两百万字的赏析,是一次对中国本土科幻史的文化寻根,它下潜至中国科幻的内核之中,通过文本内部与外部的独到分析,使读者注目中国科幻的历史性、民族性、本土性,通过科幻这一窗口审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本书组织了国内外20多位教授、博士、科幻研究学者的专业团队,将中国科幻发展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对每一阶段逐一作出整体性、综合性概括与描述,并从中精选出55篇名著,每篇予以专题式精细导读、解析,此外还辑录了所有中国长篇科幻小说目录。55篇名著从晚清开始,延伸至民国、现代、当代,脉络清晰,每篇都是各时代的名篇,有着独立的研究价值。从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到曾创造中国科幻小说发行量奇迹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到倪匡、黄海等作家的作品以及刚刚获得国际殊荣的“三体”系列小说,均无遗漏地被纳入研究视野。它们代表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高度,显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思索、意识形态、主题趋鹜与题材选择,将科幻发展的链条性、板块性、独特性展示无遗,循着这些篇目,可以隐约感受到远方历史风云的变幻。

赏析过程严谨有序,既有学理式探究又有诸多创新性发现。研究既重视文本的独立意义,对小说的艺术风格、语言特色、科学意义、科幻元素、文化价值、哲学思考进行学理式考量,同时又能将作品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对创作背景、当时的文化思潮、对后世的影响进行精当分析,或与国外相关作品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以彰显中西文化差异。

百年来,中国科幻究竟经历了什么?有着什么样的面貌和历史流变?那些构思科幻故事的作家们站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奇思妙想?他们创作的契机是什么?科幻小说与科学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该书可以为读者一 一解开这些疑团。

1904年荒江钓叟遥想着未来国人可移民月球,1932年老舍幻想着星际空间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猫城世界,1957年郑文光讲述着中国开发火星的细节,1978年叶永烈呈现出2000年时中国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的高科技现状,1994年柳文杨写到了高校实验室中的生命复制,2000年张之路小说将电脑芯片植入人体,创造出人类与机器混血的物种……这些奇思妙想似乎与现实存在着一定距离,但却凝结着对未来的希冀。

篇目赏析中,专家不但一 一追溯小说产生的历史、创作动机,更能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让读者看到作品产生的偶然与必然。老舍何以用科幻揭示国民性,许地山怎样用科幻鼓舞抗日热情,顾均正如何用科幻启迪民智,每一篇背后都深藏着别具一格的匠心。事实证明这些作品中的幻想并非虚妄,而是与科学紧密相联,它们预先潜入时间深处,勾勒出未来的画面展示给众人,让我们对未来抱有希望,同时亦能自强自省,开拓属于国人自己的伊甸园。

这种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深层追溯,证明了中国不仅有科幻,而且无论从科技构思、创作方法、叙事技巧、人物形象等方面均不逊色于西方,在大力借鉴西方科幻的今天,这种对本土科幻的观照显得更加必要。它使我们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民族意识,不致迷失在异质文化的深度侵扰中。

与以往文学作品赏析不同,《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并未一味称颂作家、赞扬作品,而是将作品置于历史的广阔舞台上,全方位打量,既能概括作品的优长,也能充分涵盖作品的不足,这种客观求真,不人云亦云的态度难能可贵。

科幻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它能激发民族的想象力,为民族腾飞插上科学幻想的翅膀,愿我们做好这个梦,做大这个梦。

《中国科学报》 (2019-05-17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