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8 10:14:31
选择字号:
从全球化视野看我国高等教育

 

考察社会上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可以发现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都不可忽视:其一是优才主义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优秀人才,这对于我国的高考机制有重大影响;其二是人才强国的教育理念,突出人才培养与国家强盛的关系;其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其四是公平的或平等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上的机会公平和平等权利。

■本报记者 王卉

“教育是民生的第一大事。”在近日于清华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球教育50人”论坛上,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如此表示。

此次论坛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与教育理念更新”为主题,会聚了众多一线高校校长、教授和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政府、国际组织与智库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共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经验,并以全球教育发展为借鉴,研讨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这里撷取部分专家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强:

以怎样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理念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指导人们教育活动的观念之总称,任何社会都可能有一种主导的教育观念,也可能有分裂的教育观念,不同人群的教育观念也可能互相冲突。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个教育理念的大转型,改变了之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旧理念。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强调了素质教育。

考察社会上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可以发现其中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优才主义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优秀人才,这对于我国的高考机制有重大影响;二是人才强国的教育理念,突出人才培养与国家强盛的关系;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四是公平的或平等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上的机会公平和平等权利。

教育包括两大方面的核心功能,一是传授知识、价值观和道德,培养人、育人的功能。但我国更看重的是教育的第二个功能,即在社会分层上的筛选功能,通过教育将人才输送到不同职业位置和社会分层位置上。如何处理好教育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优才教育和公平教育的关系,这是全球性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洪大用:

我国已经是世界教育大国

立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6年,相当于小学没毕业的水平,到2017年,我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超过13年,达到大学一年级水平,这一水平的迅速提升肯定是教育发展的结果。从高等教育来讲,1978年毛入学率是1.5%,现在超过48%,预计很快会超过50%,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40年时间里,我国累计授予了5000多万学士学位、800多万硕士学位、80多万博士学位。应该说,我国教育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改善人民生活,以及支撑我国走向大国、强国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和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目前关于教育的各种舆论还是不少,这是因为教育关系到基本民生,牵涉千家万户,也是因为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发生变化。这种关注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种力量。

尽管存在种种挑战,但可以说,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应该有教育强国的自信。

这是因为,我们穷国办了大教育,目前有2.7亿各级各类在校生,高等教育在校生就有3700万。但我国长期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基础上,支撑了相对公平的教育体系,受教育者免费或支付很低的教育成本,总体上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我国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与经济社会同向而行,支撑了大国崛起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教育浸润于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中,并对文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相较于一些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我国教育的传承和文化意义是巨大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兼具民生的工具性和文化的价值性,要高度重视教育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塑造作用。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

高职扩招,如何把好事办好

两会期间,总理的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今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扩招100万人,即要在去年360多万人的基础上,扩招超过四分之一。这是一个适应产业发展市场需要的重大举措。

以招生为例,对于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来说,现在实行的是零门槛,即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只要报名便可入校。但即使是这样,部分学校还是招不满生源。这种情况下,扩招怎么样才能扩好?

总体而言,高职学校的就业率不低,但是离职率特别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职业学院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到企业后不适应。很多学校特别缺乏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我国正进入工业及科技革命的新时代,企业对职工技能的需求在快速变化。如何解决高等职业院校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如何让高职课程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是当前高职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扩招后这些矛盾更为突出。

如今,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一批为职业教育服务的专业公司。他们通过大投入、大制作,专业化地开发最新课程、教材和教学方式。他们甚至可以把学生的实习实训设计好,毕业后的就业岗位都负责安排好。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国内已经有多家此类公司。在大规模扩招时,更应该发挥其作用。

扩招是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还要作很多努力。要鼓励办得好的高职学院多招生让良币驱劣币。让新型职教服务企业发挥更大作用,更重要的改革是应该让企业和行业办职业教育,可以让部分薄弱的学校先转型。在高职扩招的同时,应该加快中职教育的改革。让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我国的产业升级与发展服务。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曹卫东:

培育新型体育人才

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其最高追求就是真善美。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是一个整体。比如,体育的个体项目和集体项目都很重要。从哲学和社会理论层面讲,体育是让个体化和社会化并行,最后通过此种过程,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把五育当中的任何一育简单化、片面化、功利化。

今天的体育教育也面临着被功利化的危险。

我们应将体育艺术教育变成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化教育,这个逻辑如何解,还是有待思考的问题。北体大以体育教育为核心,同时加强人文和科技,因为现代体育一刻也离不开人文和科技。

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主要是高科技的竞争。所以今天的北体大正在朝着一个新型的体育大学发展,也就是用人文和科技双轮驱动体育,为中国的体育教育开拓一条新路。

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

中外教育合作与中国教育走出去

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包括两个与教育相关的内容——恢复高考和派遣留学生。然而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教育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凭着中外经济合作开放,中国从一个没有一家五百强企业的国家,到如今已有百余家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那么,中外教育的合作是否可以使更多的中国大学进入世界百强,关键还是要看开放。下一个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刚刚开始,中国教育要取得更大发展,改革和开放是必由之路,而且开放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更为重要。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来华留学生的比例长期偏低,中国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中,来华留学学生一共只有40多万,而攻读学位的只有20余万,这一数字还不到在校总大学生数量的1%。对比国际上其他地区,如英国的10%,美国的接近4%,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也是10%,中国大陆这一比例显然太低。而且国际师资队伍也很少,只有不到1%的比例,这在全世界都是比较低的。

同时,中国教育也要“走出去”,到海外办大学。如今,中国企业走出去了,但是我们的文化、教育还没走出去。未来,我们可以把国际学校办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国际学校到海外发展大有前景,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我们有大量员工走出去,但他们的子女却很难充分地接受中国教育。因此,在海外办国际学校很有必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

教育的国际交流方面,

有很多工作要做

6年前,我访问中亚时去了某国的一所大学。校长对中国客人非常热情,不无感激地指着上百台计算机说,它们都是中国政府赠送的。但被问及学生们使用的教学软件及课程主要来自哪里时,那位校长回答主要来自美国。

中亚一些国家使用中国赠送的计算机学习美国课程,这很值得深思。

5年前,我访问了伊朗德黑兰大学,院长说他们用的全是美国教材,而且还是英文版的。我问:“伊朗与美国关系敌对,怎么会用美国教材?”院长的回答更让我吃惊:“反美是政府的事,不是我们的事。”

3年前,我去以色列交流时了解到,以色列专家把几乎所有本地区穆斯林国家的中小学课本都进行了详尽分析,试图了解这些国家在中小学课本里,如何描述犹太人?如何描述以色列?以及怎么绘制以色列地图。

两年前,我随团访美时,与一家美国智库的中国问题专家进行了交流。在谈到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时,美方专家大都表示担忧。因为近两年,美国青年选择到中国大陆学习的人数大幅度下降,2015年减少了17%,2016年又减少了16%。

在他们看来,中美两个大国在可预见的将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历史进程,两国关系能否实现良性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又取决于两国的“知美”或“知华”专家学者的数量和质量。导致美国留华学生数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梳理,探究哪些是美国方面的原因,哪些和中方有关。要想消除两国间的误解或误判,实现两国互利共赢,青年学生的交流具有某种基础性意义。

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教授丁学良:

世界大学新趋势:

全球化及淡化本科学科分界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全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最重要的举措都与全球化有关系。

如今,美国最好的大学中出现了一种新潮流——本科四年中,至少有一个学期不在美国本土学习,该潮流在我们刚到美国时还没有流行。

我在香港科技大学时,一个班上有40个人,只要有五六位学生是来自于香港之外的,讨论氛围马上就不一样了,因为不同地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问方式各有不同,他们对个人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前途、对成长中的社会、国家与世界的关系等,也有不同的看法和展望,如此,氛围很容易就会被调动起来。可见,全球化同很多要素都有关系。

另外,过去20年间,至少在美国最好的大学里,学科间的分界在本科层面已经逐渐变得不重要了。我要特别强调,学科分界在本科生的四年教育中,应该是越来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核心问题、挑战来重组课程,这样才能为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19-05-08 第7版 海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