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2/20 10:42:49
选择字号:
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几人识

 

■本报记者 王之康

高校博物馆不能养在“深闺”,而是应该“不断开拓视野,以全球化视角有针对性地制定自身运营策略与发展对策,全面实现向公益性开放、向学术型增强、向资源性拓展、向综合性深化、向国际化互动的现实选择与发展趋向”。

今年春节,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展览,游客们在近千件文物中感受清代皇家过年情景,在百余家中华老字号的诸多非遗绝活、传统小吃里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然而同样是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的热闹相比,许多高校博物馆却格外冷清,因为它们当中的大多数都选择了在春节期间闭馆。这不仅让很多想带孩子去大学“寻宝”、感受学术氛围的家长颇为失望,也引起公众对高校博物馆是否应该在假期开放的讨论。

实际上,高校博物馆在假期闭馆的情况早已是“惯例”,而且因此,人们还常常感叹它“养在深闺人未识”,以至于很多人并不晓得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一张文化名片

“一般来说,高校博物馆的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各类高校的博物馆,还包括艺术馆、陈列馆、展览馆、标本馆以及纪念馆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蔡劲松表示。

他认为,从文化视域看,高校博物馆是高校文化系统的重要表征,是一部融思想性、创造性、知识性、文化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立体教科书”;从机构属性看,它依托大学而存在,具有涵盖领域宽广、学科专业性强、学术研究实力雄厚、馆藏丰富等特点,不仅是高校教育实践平台,更是公共文化传播机构;从职能看,它还具有专业教育实践、学术研究和学科传承、科学人文精神普及传播、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等重要功能。

高校博物馆的建立,是以高校的文化创造、学科优势和文物、标本、资料等实物藏品积累为前提的。而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几乎无一例外都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都有一种鲜明的精神文化与境界贯穿其整个发展历史,都拥有一座或多座内涵丰厚的博物馆,比如哈佛艺术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等。

“就如同公共博物馆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橱窗’和‘文化名片’,高校博物馆也是高校展现给社会的‘文明橱窗’和‘文化名片’。”蔡劲松说。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近200家高校博物馆,其中不乏藏品丰富、颇具特色的博物馆。

比如国内高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其前身是1922年北京大学设立的考古学研究室,现收藏的数万件藏品,涵盖了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几大类;再如我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其前身是1914年开始筹建的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现有文物53000余套/84000余件,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又如我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珍藏了30余架新中国成立前的美、苏等国飞机和导弹,特别是“黑寡妇”战斗机,世界仅存两架。

诸多开放难题

不过,让人感到可惜的是,高校博物馆在客流量方面却不尽如人意。

比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16年9月11日到2018年10月29日的两年多时间里,共接待观众约99万人次,这对于一座高校博物馆来说并不算少,但与公众博物馆比起来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要知道,中国国家博物馆,仅在今年2月6日一天就迎来了近7万名观众,2017年全年参观人数则超过了800万。究其因,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尚未形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不足。

记者随机检索了多家高校博物馆,其中,仅有少数是除夕至初六闭馆或除夕至初十闭馆,多数则是在整个寒假期间都不对外开放。至于其他法定节假日或高校暑假,闭馆也就更加常见了。

“从欢度佳节角度来看,高校博物馆出于学校管理的原因,在春节假期闭馆无可厚非,但从向社会开放、服务公众角度来看,如果可以在春节等假期开放,无疑能给民众提供更多选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对社会公众来说,假期正是到高校参观的最佳时机,很多人都想进高校博物馆看看特色珍藏,尤其是家长,也想借此培养孩子的专业兴趣。

蔡劲松也认为,更多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并致力于成为社区、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应该是博物馆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独特的文化景观,它在传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智识教育等方面,无疑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其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功能得以拓展,服务已经超越了大学围墙,渗透到周边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中。”

对于假期开放博物馆一事,某高校博物馆馆长邹若珩也深表赞同,但他却向《中国科学报》表露出诸多苦衷:“最直接的共性问题就是,职工放假,如何有效协调充足人手以确保游客的参观体验?开放参观,带来的校园安全管理问题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考虑在内。”

“长期以来,基础条件、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不足,一直制约着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开放。”他进一步解释道,一般的高校博物馆都缺乏健全的职能设置,管理模式也没有统一规范,对员工的管理停留在对待一般行政、教辅人员的传统经验管理上,较少考虑到博物馆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特殊性;同时,运营经费短缺也是一大问题,资金来源途径少,多数为“以校养馆”模式,经费得不到保障,导致各方面工作的停滞乃至事业拓展面临局限。

探索长效机制

对于高校该如何在假期开放博物馆,熊丙奇认为,应该探索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比较适合的办法是,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负责整合高校博物馆资源,再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熊丙奇说,高校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一部分,可以纳入公共博物馆管理,这样既可促进博物馆资源共享,也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总而言之,丰富的高校博物馆资源不能藏起来,各具特色的高校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会增加公众的选择,也有助于树立大学形象,传播大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

同样,蔡劲松也认为应该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不过,他将着眼于高校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进而扩大开放程度上。

“高校博物馆必须突破管理方式陈旧的瓶颈,建立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他表示,具体来说,就是着重统筹顶层布局与组织优化、品牌战略与形象塑造、人才支撑与专业素养以及精细管理与评价反馈四个方面的优化管理维度。

比如,在顶层布局方面,高校博物馆应该不断更新建设理念,通过视野拓展和管理创新,特别是通过理顺与整合博物馆的组织构架,以破解现有体制的局限。志愿者服务机构、高校博物馆联盟等外部组织,如果作用发挥得当,将为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赢得丰厚的外部资源,比如设立高校博物馆发展基金、弥补高校博物馆人力资源不足并形成其良性发展的外围志愿者力量等;同时,其内部组织部门也应进行局部优化与整合,从业人员进行一岗多责的职责定位,以精细化的管理将某些业务功能合为一体。

而在逐步理顺高校博物馆内部运营管理机制、提升现有层次与水平的过程中,蔡劲松认为,要着力解决其文化性、公益性服务主线和市场拓展的关系。

“高校博物馆应扩大开放程度,要加强经营探索,增强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结合校园和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校园旅游等活动,自主拓展经营项目。”他说,不妨参照国外博物馆的管理机制,尽可能通过董事会、理事会等形式,争取社会力量筹措资金、捐赠藏品,吸引更多经济组织、专业团队和个人以各种方式参与博物馆运营管理,探索项目合作机制,形成博物馆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也应注重建立有效的高校博物馆评价机制,把建设和运营管理成效,纳入社会博物馆协作网络、质量监控体系及行业评估。”

总之,高校博物馆不能养在“深闺”,而是应该“不断开拓视野,以全球化视角有针对性地制定自身运营策略与发展对策,全面实现向公益性开放、向学术型增强、向资源性拓展、向综合性深化、向国际化互动的现实选择与发展趋向”。

《中国科学报》 (2019-02-20 第6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